凡是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方言有趣、风情独特的地方,总有几种为当地人民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地方戏种。在古城兰州众多的地方戏中,秦腔和兰州鼓子最有特色。
·秦腔·
秦腔,又名秦剧、梆子腔、桄桄乱弹,是甘、陕地区影响较大,广为流传的一个地方戏种。色源于甘、陕民歌俚曲,早在元末明初就独树一帜。
秦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基本腔调有慢板、摇板、代板、尖板、滚板等,在唱腔上还吸取了昆腔、弋阳腔、青阳腔等剧种的特长,形成了“高亢爽朗,激昂悲壮,动人心弦,表现力强”的独特风格。乐器有板胡、三弦、笛子、梆子、锣、鼓等,特别是梆子具有很浓的乡土味。秦腔表演艺术丰富多彩,有一些特技绝招,如耍翎子、摇帽翅、甩梢子、弹胡子、亮靴底,以及扇子、水袖,绸绢、吹火、变脸、耍牙等。
秦腔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4行。男角扮演的生行,又按年龄、性格、特长,分为老生、小生、武生3类;女角扮演的旦行,又分青衣、花旦、老旦、刀马旦等;净行都画有脸谱,俗称“花脸”;丑行多数鼻子上涂有白粉,故又叫“小丑”。秦腔化妆的特点,一是美,二是夸张。
兰州素有“秦腔窝子”之称,许多秦腔名流在兰州观众中享有盛誉。民谚有“快跑快跑,李正敏的“探窑”;快走快走,宋上华的“杀狗”之说,形象地描绘出戏迷们在晚饭后急于看戏的心情。
50年代,兰州市有4个秦剧社。新光剧社,名流有刘易平、靖正恭、杨金凤、陈景民等。除演出传统剧目外,还演过《刘胡兰》等现代剧,星期天加演午场,每逢春节或五泉山庙会,该社在文化馆剧场(现兰州晚报社处),或五泉山东龙口演午场,既有座票,也有站票,观众盈池;与新光社齐名的有文化秦剧社,旧址在现永昌路百货大楼处,名流有刘金荣、党玉亭、王定秦、牛利民、王晓玲等。上演的《小女婿》、《小二黑结婚》等深受群众欢迎;上述两个剧社后合并为文光剧社,60年代又改为兰州市秦剧团。现省秦剧团的前身是秦剧实验社,名角有沈和中、沈爱莲、刘清华等,上演的《棠棣之花》、《大破东平府》、《黄鹤楼》等亦深受群众欢迎;阿干工人秦剧团,虽不及以上3个剧社有名,但也有孔新晟、傅菜启、七龄童等一些名流,拥有一批观众。
目前,兰州除市秦剧团外,各个县、区均有专业秦剧团,就连农民组织的民间戏班,也基本上以秦腔为主,秦腔已成为兰州人民最喜闻乐见的戏种。
·兰州鼓子·
兰州鼓子,是流行于兰州的地方曲艺。它最早起源于安定郡(平凉泾川)一带,后经宋代安定郡王赵德麟改进、丰富、提高,传入兰州。
兰州鼓子在原径以民间曲艺的基础上,博采兰州当时流行的“平调”、“勾调”、“当调”和北京“八角鼓子”、“小铁鼓”等的优点,才形成现在的曲艺形式。
兰州鼓子通过坐唱形式,传播民间故事、历史传说、右典小说、传统戏文,间以穿插风趣评述或评论,把复杂的人物故事加以艺术渲染,紧扣听众心弦,经常把一部长篇小说分列成许多回目,说上几个月而座无虚席。
兰州鼓子有单档(l人)、双档(2人)、3人演唱之分。如遇喜庆、宴客、茶后、饭余,在农村的庭堂、院落、集镇的茶肆、酒馆,老兰州人便三五成群,聚集在一块弹唱兰州鼓子。唱到高潮时,一人唱,众人帮腔,气氛十分热闹。
兰州鼓子表演形式多样,有些段子只说不唱,有些段子则有说有唱。演唱时以三弦为主,有条件的地方还辅以扬琴、板胡、二胡、琵琶、月琴、箫、笛等。一般自弹自唱,故而讲究说、噱、弹、唱,演出时演员的手势、面风等都要给听众一种美的感受。其唱腔清雅婉转、音域宽广、表白清晰、起伏平和,能将喜、怒、哀、乐等复杂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兰州鼓子曲牌众多,较为著名的有悲壮的“边关调”、凄凉的“北宫调”、抒情的“石榴花”、宛转的“倒推浆”、忧郁的“罗江怨”、悲伤的“叠断桥”、喜悦的“金钱调”、轻快的“慢诉”、紧张的“紧诉”,真是千啼百啭,各尽其妙。
兰州鼓子的传统节目有《莺莺酬简》、《独占花魁》、《宝钗扑蝶》、《小尼姑下山》、《木兰从军》等。
风土人情:一河三沟酒飘香
古邕州城隍爷——苏缄
民风民俗:浙南龙灯放异彩
风物发现之旅:王麻子剪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