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马猫
“礼乐文化”自古是中华文明的根基,礼是天之经,地之义,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秩序和仪则;乐是天地间的美妙声音,是道德的彰显。在灵台人的生活里,过去十里八村的红白喜事,都离不开唢呐艺人翻动的手指和喇叭口里飞出的高亢音符。这种乐声,是来自黄土地上人们的呐喊,嘹亮纯净,细腻委婉,像是将一个个传奇的故事娓娓道来。
灵台唢呐历史悠久,古时由波斯传入,在16世纪就已流传于民间。灵台唢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演奏时以唢呐为主、以鼓指挥,因而构成唢呐主奏、以鼓振节的导乐性特征,调式和板式虽不繁复华丽,但有一种特有的简约美和质朴美。灵台唢呐也称鼓吹乐,管身木制,成圆锥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所以也称喇叭。它的特点为音量大,演奏技巧丰富,声响连贯顺畅,经历代艺人不断传承加工,以其为数众多的曲牌,比较庞大的演奏队伍、丰富的民俗内容而成为我国民间音乐中一个独特的乐种。
灵台人过事情(红、白事)最讲究的是请全班子。所谓全班子,即人数由六至八人组成,由两支唢呐吹奏,伴以堂鼓、钧锣、小锣各一面,钹、小钗各一副的演奏;也有由一支小唢呐领奏,伴以土管子、竹笛、板胡、二胡、三弦、低胡、牙子、板鼓、梆子、小锣、小钗等组班演奏的。一般乐队成员都会演奏两件以上的乐器,可根据需要在人员不变化的情况下随意调配。
灵台唢呐曲牌世代流传,名目繁多、内容丰富、意境深邃,约有曲牌三百多个。每个曲牌都有鲜明的音乐形象,有的幽默诙谐、有的委婉纤弱、有的情悲意哀、有的欢天喜地。遇喜事奏红事曲牌,遇丧事奏白事曲牌,娱乐时奏各种民间小调,如《绣荷包》《珍珠倒卷帘》《纺线线》等。随着西洋乐器的加入,新增了一些唢呐曲,主要是将流行歌曲移植到唢呐曲中来,如《绣金扁》《常回家看看》等。
曲牌,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调式,如白事唢呐中《祭灵》《吊孝》等都是曲牌,在韵上它们都属于一种宫调,不同的曲子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都有一定的基本定律,可据此填写新曲词。灵台白事唢呐曲牌是有讲究的,其曲调吸收了传统戏曲、秦腔、陇剧、眉户剧、碗碗腔等演唱形式,大多以孤苦伶仃为主旋律,节奏相对自由缓慢,曲调幽怨哀婉,悲壮凄凉,极易激发人的痛苦、悲哀情思,乐器主要分为吹奏类、打击类、拉弹类三大类别,演奏艺人根据不同曲牌选择相应乐器。
在灵台,常常能看到披红挂绿的队伍,引领花轿、吹唢呐的班子,闪着黄铜光亮的唢呐上,系着的红绸,在蓝天和旷野之间格外亮眼,唢呐的乐响就像鲜艳夺目的阳光洋溢着喜庆的韵味。对于一个出嫁的乡下女子而言,这应该是她一生中最风光的瞬间,迎娶的时候如果缺少了大杆子唢呐的声音,那一定会招来人们的猜忌。
老一辈灵台人还能忆起过去享受唢呐乐声盛宴的景象,尤其是大户人家,无论是喜酒、新生儿满月,还是搬新家,都爱聘请一班唢呐手们来吹出个热闹,即使是一般家庭也是少不了的。那时,不同于现在吹个小段子就算完,而是中间夹着唱段,还有唢呐班子自己的曲目,也有些“大曲牌”出现,吹的人酣畅淋漓,听的人也兴致盎然。
在现代文明的不断冲击下,红白喜事上对于唢呐艺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除了与时俱进,学习当今流行的新曲目外,还得不断学习其他的乐器。如今的灵台乡间,唢呐高亢激越的“喜音”和低沉慢吟的“悲音”,都已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映照着酸甜苦辣的生活,虽然会吹唢呐的人逐渐减少,但依旧有那么一部分民间艺人坚守着对唢呐艺术的热爱和这份弥足珍贵的传承精神,用心守护着这方神圣的净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