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板胡 >> 板胡发展 >> 正文 >> 正文

戏曲陇南影子腔甘肃特有的地方剧种之一

来源:板胡 时间:2023/5/21

陇南影子腔又称“灯调”“影子腔”,是甘肃省独有的古老地方戏剧种,也是中国地方戏曲历史最早的声腔剧种之一。

陇南影子腔流行于甘肃省南部和中部的礼县、西和、康县、武山等十余县,其支脉发展演变为通渭影子腔等剧种。

年,陇南影子腔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艺术起源

影子腔,发祥于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民间流传已有多年的历史,后经挖掘、整理、改革,于五十年代末搬上舞台,并正式定名为“陇南影子腔”。影子腔最早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它在原民间皮影戏、木偶戏腔调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地民间小曲、鼓乐、说唱等形式,又借鉴秦腔、川剧的一些特点,逐步创定了风格独特、适宜山区演出的“山戏”影子腔。

艺术特色

陇南影子腔的主要表演形式以男、女合演为主体,男的总称花脸,有长衫花脸与生衫花脸两种行当。女的总称旦,有老旦、小旦、花旦、悲旦等行当。

陇南影子腔自搬上舞台后,立足于当地民间,体现出当地的一个“土”字,着重突出“唱”功,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体的表演。剧本内容有大本戏、小本戏、神戏和时代戏之分。

影子腔表演往往由一人分饰多角,半白半唱,曲调以板腔体为主,分上、下音。各种弦乐和打击乐是影子腔表演所需的伴奏乐器,而其讲究在于,这些乐器的使用还要分文场和武场。这种艺人和观众满台吼的方式在影子腔中最为出彩,也意味着故事到了高潮,这种唱法被称作“冒腔”,在其他剧种中极为罕见。

陇南影子腔属梆子声腔,音乐结构介于板式体和连缀体之间,脱胎于当地民歌,说唱咬字多为地方音、方言,乡土味十分浓郁。尤以冒腔著称,台上台下皆合声唱出,造成强烈的音乐气氛。唱腔分为“上音”“下音”两大类,由基本唱腔、冒腔、小调三部分组成。伴奏器乐文乐有二胡、板胡、杨琴、琵琶、大提琴、木琴、竹笛、海笛、黑管、三弦等;武乐有暴鼓、干鼓、堂鼓、勾锣、手锣、大小铙钹、吊钗、银锣、马锣、七星锣、小京钹、蚂蚱子等。

代表剧目

《胭脂》《一场斗争》《传承》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贾亭沂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9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