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温小娟通讯员张秋丽
9月28日至30日,由省文联、省戏剧家协会主办,偃月古城豫剧小镇等承办的的“偃月古城杯”第十一届河南省戏曲红梅奖(县区级暨民营大赛)大赛在巩义举行。大赛分为演唱组和器乐组,三天时间里,共有来自全省18个地市、基层院团93名演(奏)员轮番登台,9种器乐、10个剧种同台竞秀。
器乐组演出令人耳目一新。乐器开场,唢呐激昂、笙乐悠悠,曲胡、板胡、司鼓、打击乐、古筝、坠胡、二胡等器乐竞相风流,演奏风格别具,豪放、激昂、轻快、婉转,让观众欣赏到不同乐器的艺术特色,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演唱组生、旦、净、丑同台,行当分工各有其美;豫剧、曲剧、越调、京剧、昆曲、宛梆、怀梆、蒲剧、大高调、四平调等10个剧种异彩纷呈,风格迥异,各有千秋。演员们情绪饱满,唱做并茂,程式化表演惟妙惟肖。《花喜鹊》唱腔委婉凄凉,令人动容;《望江亭》醉酒一折唱念俱佳,极具喜剧效果;《蝴蝶梦》劈棺一折基础功扎实,“做”“打”了得;豫剧《扈家庄》扮相俊美,手眼身法步可圈可点,充分展示了河南民营院团的实力,再一次印证“戏曲大发展,有我民营团”的理想和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三天六场比赛中,80后共有51人,占据半壁江山,00后也有2位选手参赛,年龄最小的17岁,看到这些年轻的脸庞,让人备感清新。“充满朝气的他们,看起来与大多数同龄人没什么不同,但他们承袭的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传统基因,选择把青春交付给丝竹琴弦和水袖长衫,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练功中打磨自己,静待艺术上化茧成蝶,他们让我们对河南梨园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期待。”现场的评委们如是说。
本届大赛首次将省市剧团、县区级暨民营院团演员分开比赛,目的是为了扶持基层戏剧事业,为县区级及民营院团营造更大发展空间,推动社会主义戏剧事业全面发展繁荣。
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陈涌泉说,目前我省民营院团有多家,它们长期坚持在基层演出,活跃在最艰苦的地方,这次大赛是基层院团用心用情用功的作品,戏曲文化正是通过这种高台教化得以传承和普及,希望基层院团能担当起河南戏剧繁荣发展的使命,努力攀登文艺高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