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琴这种古老的民族乐器,自从它被汉族所接受和使用,便长期流传于民间,胡琴类乐器中最主要的二胡它的教学也是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在老一辈的音乐家中,刘天华先生于六十年前率先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二胡,使之进入高等学校。刘天华先生对二胡的演奏、教学做了系统的、科学的总结,同时,他又吸收了外来的音乐教学经验,结合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为二胡的演奏、教学和技术训练编写了练习曲和乐曲。从此,二胡才开始了有目的地、较为科学的训练。
解放后,随着各艺术院校民乐系的创立,二胡教学在刘天华先生创业的基础上又有了长足的发展。
二胡基本功的训练,不仅是方法的训练,而且是演奏感觉的训练,它技术性强,并且有先后和侧重。如果先后颠倒,轻重不分,必然导致教学的失败。
首先,应是强调二胡的发音。
声音要纯美,圆润,或清澈明亮,或深沉浑厚。
其次,是强调方法的规范与灵活性、多样性结合,避免死板单一和绝对化。
再则是强调演奏要有整体感不能支离破碎。
学音乐要有“感觉”,要体会音乐的入微处,由理解而掌握,由掌握而运用,对于二胡技术训练的次序,我的具体安排是:
(一)持琴与持弓的方法;
(二)运弓、发音方法;
(三)左手技术的训练。
在二胡教学中我主张先解决左手技术问题,左手技术训练是开始训练的第一步,然后再着重解决右手的技巧问题,第三是两手配合的训练,这是先易后难。
最后是艺术的完整表现。
这种安排是符合拉弦乐器技巧发展基本规律的。因为在音乐最基本的要素中,音高和节奏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弦乐演奏专业。左手开始首先是音准的训练,同时也是听觉的训练、节奏的训练(左手的节奏性即按音的时间性一时值动作)。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离开了音准和节奏,就是杂乱无章的音响堆积,也就谈不上音乐艺术。
下面,谈谈基本功训练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持弓法
弓子的运用在二胡演奏艺术中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因为它是发音的依据。
持弓是运弓前的准备动作。关于持弓法,在汤良德和张韶编著的《二胡演奏法》中介绍了三种:
第一种是中指和无名指并排在弓杆和弓毛之间,这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持弓法:
第二种是把中指叠放在弓杆和弓毛之间的持弓法:
第三种是把中指放在弓杆外侧的一种持弓法,这种持弓法在京胡、坠胡、板胡中常见。
三种持弓法的不同点是中指所放的位置不同。
我认为,这三种持弓法都要掌握,就看拉什么曲子。表现不同的乐曲内容时,应相应采用不同的持弓法。例如《战马奔腾》一曲中的“呐喊声”效果,就应变化持弓法,将中指放到弓杆外侧。
在持弓法中,弓杆放在食指上有前、中、后三个位置,即弓杆放在食指的第一关节上、第二关节上还是第三节上。
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力度,可以产生不同的声音。
放在食指尖(第三关节)处,奏出的声音飘逸、虚渺,适用于颤弓,比如《光明行》的尾声,《长城随想》第三乐章的颤弓段等。
放在第二节上奏出的声音比较圆润、优美,这是大家常用的一种持弓位置。
放在靠近手掌的第一节处,发出的声音则挺拔、浑厚,因为弓子离手腕近手臂的力量直接到达弓上去的就多,奏出的声音也就特别的丰满。
在持弓的三个位置中,我主张取中间位置。同时,其余两种也都要会用。将弓杆放在第二关节上比较灵活进则能推到第三关节上,退则能放到第一关节上。这样,可以根据不同的音乐形象和各种音色变化的要求来调节和变换不同的持弓方法和持弓位置。
懂得了这些持弓原理,可以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去变换和创造一些持弓法。比如陈耀星创造的马蹄弓(大击弓)、马嘶弓(飞弓)、双弦颤弓等持弓法,便是由上述三种持弓法相互结合创造的新技法。
二、发音及运弓中的阻力感
二胡基本功训练的第一步起于发音,也就是从拉奏空弦开始。
拉奏空弦时,弓毛要很自然地贴在弦上,使发音流畅、圆润。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运弓时要感觉到弓子运行时有一种阻力感。
基本功训练方法中所讲的感觉初学者一开始不容易找到,运弓的阻力感”也是如此,这时教师可以用手控住学生的弓尖,让学生运弓,教师向学生运号的相反方向稍加拖力,使其感觉到运号时的这种“阻力,种“阻力感”,实际上是大臂,小臂、手腕放松之后,弓子本身的重点和手臂下沉的自然重量使手指在运弓时的一种“拖”的力度感,这种阻力就是号毛在弦上的磨擦力,有这种感觉发出来的声音才会是结实饱满的。一开始就要让学生找到这种“阻力感”并感觉到这种正确的发音。
在新生进校后的第一课包括本科生,都要教他们练习空弦及刘天华的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练习曲,目的在于训练发音。
发音有这两方面:
(1)音的自然纯美;
(2)音的准确高度。
在训练学生练习刘天华第十三条练习曲时,要求把每一个音都要拉得准确、实在、饱满。同时,在练这条练习曲时不能用揉弦,仍然要使这种单纯的声音同样很美很准,这是发音最基本的要求。
在教学中,我常把音色分成许多种,而把不加揉弦和表情的音色称为“白”的颜色,很多音色的变化是从这样的声音开始的。就像绘画一样,画是要画在白纸白布上的,只有这样,在调色时色彩的细微变化才会显现出来,色彩才会丰富。
所以,训练音阶、空弦,音色、音准和其他技巧时,首先要解决发音问题。要做到很简单的音拉奏出来也很好听。
三、换弓
很多人的演奏,换弓时几乎每弓都带有一个重音音头,也就是说换弓太突然。
换弓有无音头,应视音乐旋律需要而定,许多情况下换弓应少或无痕迹,这是音乐本身的要求。因此,换弓时带有的“音头”应该是有意识加上去的,不是换弓本身随之而带出来的。弓子在运行过程中,总是拉和推的循环往复。所以,怎样换弓,在这里就成了十分重要的问题。
那么,不需要音头的换弓怎样演奏呢?
主要是在推拉交换弓的瞬间,手腕不要参加动作。依靠整个手臂换弓,感觉上是整个臂在划圈,换弓后手腕再参加动作。因为,一用手腕就存在着弓子有一个加速度的过程,一加速度就必然产生一个重音,也就是音头。所以,在不要音头的换弓时,手腕不参加动作,而在需要音头的换弓时才使用手腕,利用手腕本身突然转换的加速变来获得音头。小音头用手腕动作要小,大音头手腕动作要大,整个手、臂各部分都有它特定的作用。我们要有意识地运用它们,如果不注意这一点,以致于产生那种习惯性的音头换弓,就像歌唱时,唱一音换一口气一样的难过,会破坏音乐内容所要表现的形象和效果。
在换弓过程中,还要注意手指对换弓的作用,这种动作是细微的。
上面提到的无音头换弓的瞬间,手腕不参加动作,整个手臂在划圈,但手指是参加动作的。手指的动作在无音头换弓时的感觉也是在划圈。这样的换弓是非常巧妙的,使得每一个关节都不是突然的转换,消灭了棱角,产生的换弓效果自然是圆滑平稳的。无音头的换弓需要划圈动作感觉,无音头的换弦换弓更需要有划圈动作感。由内弦到外弦的换弦换弓,或由外弦到内弦的换弦换弓,也同样要注意到手指的划圈感觉。
四、三种手型及按指、抬指方法的训
二胡演奏左手要掌握三种基本手型。
第一种:一二三四指都按在弦上的快指手型。
快指手型也可称作四指手型,手掌心稍向内弦方向,手指尖立在弦上。
第二种:揉弦手型,手掌心稍向下,指尖肉垫多的部位触弦
第三种:压弦手型,手掌心稍向右前方,手指触弦面最多。
训练时应从揉弦手型开始。
揉弦手型是三种手型中处于中间位置状态的一种手型,它可以向两端发展,比较灵活。
然后再学快指手型,最后学压弦手型。
中间位置的手型在手型基本训练中是非常重要的,手型基本掌握之后就是按弦训练。按弦训练包括手指的按和抬两个动作。这两个动作主要是由掌关节(手指与手掌相连的关节)来完成。所以,主要是训练掌关节。
掌关节的松弛与紧张会影响整个左手的控制能力它是最需要松弛和灵活的。关键是要训练掌关节在做按、抬动作时的简炼,动作越简练越好。
训练手指的起落(按和抬),要抬得快,落得松。
训练手指的力度一是为了增加手指肌肉的自控能力;二是为了增强手指的独立性;三是为了避免四个手指的互相牵连。注意,尤其是要训练三指的独立能力。
揉弦时有的人把其余手指抬起来帮助揉弦,造成了整个手掌的紧张,其实,这正说明了其手指没有独立性。训练掌节的灵活放松,使手指有了独立性,才能使手指运用自如。掌节抬按起落训练,就像运动员每天的踢腿、压腿一样,为把韧带拉长、拉松。必须每天练习,直至每指有独立性时为止,手指在按抬动作训练之后,还有快速离弦动作的训练。
离弦动作,是由左手拔弦的动作发展而来的。拔弦动作手指离弦时有声音,而在快速离弦时,左手不应带出拔弦的声音来。手指尖是从弦的侧面向后扣去,而离弦这种动作,必须是在保留指的情形下才更有作用,它主要是使按在弦上的手指无形中在前指离弦时使下一指增加了一点扣弦的力量,使下一音发音清脆,这是快速离弦时很重要的方法训练。
点↓“阅读原文”有更多二胡资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