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板胡 >> 板胡图片 >> 正文 >> 正文

戏迷界豫剧乐队伴奏手法探索出彩中原

来源:板胡 时间:2023/5/3

豫剧乐队的伴奏手法自明清就逐渐形成并演化传承下来,一般来说,都十分正统。采用的口诀为“托”“包”“衬”“垫”。这种传统的伴奏手法,来自几百年来的传统豫剧对于其乐队伴奏的实践经验和艺术总结,其在一定程度上,是豫剧艺术中唱段演唱技巧和伴奏演奏技巧的相互配合的规律反应。尽管在几百年的演化中,经历了多次的变换,形成过其他的口诀和表现形式,但是总体的意思都大致相同,没有明显的变换。豫剧乐队的伴奏手法可以说是中国戏曲文化精髓的流传。

——豫剧乐队托腔伴奏手法

托腔伴奏,在乐队伴奏中,是指能够通过演员唱腔相互呼应的一种伴奏手法。无论是唱腔何种变化,都保持与唱腔的一致,包括其高低、长短、强弱、疾徐等方面的变化,都和唱腔主旋律形成一种托举的一致性。也就是说,这种伴奏手法,主要在于承托主演员的演唱,让演唱和器乐声音达成一致,急促和舒缓都能够相辅相成。一旦脱离这种承托,就会造成演唱的无力感。

——豫剧乐队包腔伴奏手法

豫剧乐队的包腔伴奏手法,是指在乐队演奏过程中,其演奏的乐器旋律将唱段,横向的包裹起来。具体的方式,就是两端过多段伴奏,包住中间的唱腔演唱。这种伴奏手法,不仅能够让演唱者在唱段中间能获得一定的休息,同时,能够通过包围的伴奏,带动之后的音调变化,引导中间的情绪起伏,实现一种氛围的延伸和穿插。从包腔的具体手法形式来看,主要有两类,一种是模仿性包腔。这种包腔,唱词后端的伴奏,就好像模仿前一句的唱词一样,呈现一模一样的旋律和音调,或少有部分的变化。另一种是惠箱包腔,这种包腔的作用,俗称“过门”,也就是形成一种固定的程式,有一定的固定搭配和曲调,形成在特定唱段两端的包裹,用于起承转合。结合托腔来看,两者之间有着重要的音量区别,托腔要注意音量的控制,不能够盖过演唱者的音量,要起到烘托的作用。而包腔则率性和放开得多,尤其是在过门过程中,伴奏有力或轻缓都是包腔自己的演奏,只是根据剧情的不同,而进行音量的控制。

——豫剧乐队衬腔伴奏手法

衬腔伴奏手法在豫剧中的应用,容易和托腔搞混,事实上两者确实有着意义上的相近性。其实“衬腔”可以说是“托腔”的一种变化手法。它同样起到和演唱者的唱腔配合的作用,但是除了保持演奏的曲调不变以外,还要求在情绪、节奏方面进行一定的调整,实现音调与唱腔的统一,但是节奏与唱腔对比,保持一种和唱腔相互衬托的伴奏形式。

衬腔虽然在演奏音调上与演员的唱腔保持一致性,但是可能由于不同的乐器演奏,呈现不同的方法和乐器表现习惯。一般来说,板胡、二胡的主线演奏,会形成一种支配性的复调衬腔,要注意协调乐器间的比例和主次。同时,尽管衬腔有节奏上的变化,也不能盖过唱腔,要注意其“陪衬”和“衬托”的目的,保证其伴奏的本质目的。

——豫剧乐队垫腔伴奏手法

垫腔非常好理解,就是在两个唱腔之间的小空档中,垫起这个空档空隙的伴奏。垫腔手法使用后能够将唱腔如串珠般串联在一起,慢快板混合,形成一种连贯性和通畅感。垫腔由于其使用的过程中必须牢牢的和唱腔相结合,因此随着豫剧唱段的发展,逐渐形成一种独有的定性规范。例如部分慢板中,会进行头句唱腔,然后进行过板的唱法,这种情况,垫腔就采用三腔式结构。第一腔起在中眼,落在板上,第二腔起于中眼,收于头眼,而第三腔直接在板上起唱。这时候,二腔和三腔之间,形成了一个空档,必须要通过乐队垫腔形成过门。

一个完整的戏曲演奏,需要包含曲目的演唱以及音乐的演奏,两者共同构成了豫剧艺术体系中重要的“乐”的部分。没有豫剧背景音乐的演奏,单独的唱曲,就无法完成豫剧的乐曲性,有戏而无曲,就不完整。豫剧的背景音乐内涵丰富,具有多旋律的体量,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传承。通过豫剧乐队进行的背景音乐伴奏,主要是为了突出豫剧的戏曲主唱、主弦以及主旋律。伴奏突出其伴的作用,并更好的辅助与主旋律的合奏,是豫剧乐队应当实现的伴奏手法。豫剧乐队伴奏,作为豫剧的“场面”,应当实现豫剧文场的韵律清亮、弦乐清晰;实现豫剧武场的气氛烘托、情绪渲染。研究豫剧的乐队及伴奏手法,对豫剧音乐的深入探索以及未来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原文:武新建.豫剧乐队及其伴奏手法研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