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板胡 >> 板胡图片 >> 正文 >> 正文

广宗太平道乐流淌千年的情怀丨锦绣非遗新

来源:板胡 时间:2023/3/15
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pf.39.net/bdfyy/bdfzj/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道教音乐又称道场音乐,是道教斋醮科仪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太平道乐源于东汉末年,在长期发展中不断吸纳佛教音乐和宫廷音乐成分,以及广宗地区的戏曲和民间小调,终形成一套由经乐与器乐组成的完整太平道乐。广宗太平道乐遗存曲目、曲谱、演奏礼仪、传承方式、乐器及相关制作工艺等是研究古代道教音乐及其与民间音乐、民间习俗关系的重要参考。年,广宗太平道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八月中旬,华北暴雨。我们驱车来到河北省广宗县中清村,雨点如密集的鼓点啪啪作响,在车窗上留下一串串珠帘。在地势低洼处,开车犹如“开船”,所到之处飞溅起层层浪花。

从县城而来的大路岔向村道,车子在一个胡同前停下,胡同里第三户便是张玉保老人家。老人撑着伞在檐下等我们。年过七旬的老人身子骨依然硬朗,只是有些许耳背,老伴儿在交流中充当着“翻译”。

张玉保,今年73岁。是广宗太平道乐第二十代传人,也是广宗县唯一一个精通文武场乐器的道乐“通才”。年广宗太平道乐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张玉保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与千年道乐结缘

太平道乐起源于东汉末年,在广宗县已有多年历史。闽南和山东的道教音乐曲调更为庄严肃穆高贵典雅,太平道乐形成于武装起义,韵律更为粗犷、雄浑,曲调大多明快、激昂。除演奏风格外,张玉保告诉我们,太平道乐在曲谱上和其他道乐也有明显区别,在乐器使用上,其他道乐多引入了西洋乐器,太平道乐则较好保存了古风,仍沿用传统乐器。

年,张玉保15岁时开始接触太平道乐。作为贫寒家庭唯一的儿子,张玉保15岁就当起了家,以种地和做木工活养家糊口。忙碌的工作之余,他酷爱各类乐器。“那时候各个村儿都有俱乐部,我在里头拉板胡,还自己做二胡、京胡、皮锣。”大约17岁那年,张玉保正式拜师,师从太平道乐第十九代传人张海潮。之后,张玉保开始系统学习太平道乐。师父在道乐艺人的学习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这和太平道乐独特的传承方式有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太平道乐的传承依靠“口传心授”,也称“口口递”,“递”的不是简谱也不是工尺谱,而是用当地方言单字“冬、浪、里、得、龙、格、当”哼唱的口传谱,又叫“龙格谱”。

太平道乐的“口传心授”

一个熟练且全面的太平道乐艺人大多从十几岁开始练起,并将这份勤学苦练贯穿他们的一生。张玉保说,“现在很多道乐艺人只会一种或者几种乐器,要么是文场的,要么是武场的,文武场都可以做得来的已经十分少见了。”除了文武场乐器种类繁多外,太平道乐还有两种不同的演奏形式:一种是“静乐”,在表演时或坐或立;一种是“动乐”又称“道舞”,循着图谱边行进边演奏。在两种演奏形式中,不同的乐器起着不同的作用。对于“道舞”来说,铜器为指挥,笙紧随其后。吹笙的人叫“头把笙”,头把笙一看这铙钹一打,他就紧接着变了步法,其他人也随之改变,“道舞”的八种步法就这样随着节拍有序变换着。

活化石的传承

余年里,历史的车轮呼啸而过,太平道乐也经历过断裂,所幸一个又一个老艺人将其重拾、传承下来,成就了道教音乐的这一“活化石”。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太平道乐一些书籍和乐器被毁,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口口递”的太平道乐又重新演奏起来。张玉保不再满足于师父所传授下来的技艺,自己又找到外县的师父继续学习,他不想只学到八分、九分,他暗下决心,要学就全部学会,学到十分,然后再传承下去。

直到今天,太平道乐的主要乐器依然是手工制作。尽管新的科学技术和材料足以将其更新为现代化的乐器,但道乐艺人们恪守祖制,仍坚持用当地天然的红枣木,经手工刨圆、打孔、镂制花纹等一系列工序,再用液态锡灌注镂空处,制作出美观且坚固的乐器。

祖制在太平道乐艺人的心中是神圣的,但并不意味着道乐的传承一成不变。张玉保找来经卷,坚定地告诉我们,这些曲谱、经文是不可以改变的,就要按照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传承下去。而演奏乐器的指法和传承方式却可以有创新,使之更有效率。

比如道乐演奏的指法在之前并不固定,随着时间积累,他发现演奏管的时候需要用中指肚来堵住,这样一来,胳膊架起来了,演奏的精神头儿也就有了。而在传承方式上,过去均为“口传心授”,按照张玉保的说法,是师父念一句徒弟也跟着念一句,如果师父不在场,徒弟也无法学习。但如今师父可以将经文、曲谱等录在录音机或者手机里面,有了这个录音,徒弟在家也能自学。

传承新路径

现代化的工具推动了太平道乐传承的进程。相比于张玉保的“录音法”,张永强的创新意识更为强烈。在他的努力下,太平道乐和直播结合在一起。

张永强是张玉保的二儿子,县里正在为其申报市级传承人。我们来到家里的这天恰逢他应邀去北京。“目前县里除了我以外,会的最多、最全的就属我二儿子了。文场的、武场的,吹、打、念哪一样都会。”

作为有天赋的道乐艺人,已到不惑之年的张永强也招收了自己的徒弟。此外,他喜欢在快手App上直播太平道乐,在直播间他会用普通话来给大家唱,观众从几十人到上百人不等。遇上感兴趣的、好学的观众,他会私信来教授。

尽管直播在当下很火热,但太平道乐在整体上很难搭乘这趟快车。广宗县文化馆馆长吴建如告诉我们,太平道乐的背后蕴含着较深的宗教思想,也伴有很多繁复的仪式,难以在网络平台上广泛传播。

学习太平道乐历时长且辛苦,加上收入并不太理想,如今广宗县已鲜有年轻人潜心学习这一技艺。“现在县里的道乐艺人有余人,总人数是逐年递减的,年龄基本都在40岁以上,50岁至60岁之间的艺人最多,50岁以下的其实就很少了。”吴建如隐隐担忧。张永强告诉记者,现在他的徒弟里有一个年纪比较小的,只有十几岁。他甚感欣慰。

如今,从事太平道乐的艺人越来越少,保护工作的开展也变得更为艰难,广宗县政府似乎正在与时间赛跑,利用多样化工具、采取多种方法留住这一来自千年之前的声音。

首先,政府成立了太平道乐乐团和广宗县道教协会,不定期组织道乐艺人走出去,扩大太平道乐的演出市场。其次,组织道乐老艺人整理系统的图书资料,并对太平道乐的演奏过程进行系统录制,形成影像资料。据统计,9年来,张玉保根据记忆整理的道乐典籍达60本,计12万字,涉及曲目个。另外,广宗县积极推动太平道乐进校园,传承非遗从娃娃抓起。吴建如向我们解释道,并非太平道乐的全部内容都可以进校园,“我们在组织道乐进校园时,只保留了纯音乐的部分,引导学生去欣赏和喜欢这个音乐”。在未来,吴建如希望能够有一套适用于学生的太平道乐教材,尽管这非常困难,但目前广宗县政府正在努力。

下午我们离开时,天空已放晴,雨后的阳光在天幕上勾勒出一幅水彩画。这是一个善变的时代,也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太平道乐的韵律已在这片土地上流淌千年,谁又能说得准千年古乐和现代科技不会激荡出更为美妙的火花?

记者高江虹

实习生岳永婕

河北省广宗县走访报道

(本文原发于21世纪经济报道.9.14锦绣版,如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联系jinxiu

21jingji.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9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