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堂(右)与儿子一起唱秦安小曲
秦安小曲又称秦安老调,是主要流行于天水市秦安等县境内古老的汉族曲艺品种,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安小曲的演唱最早在明嘉靖年间就已出现,至今有余年历史。在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冲击下,秦安小曲传统的口传心授方式,已不利于今天的普及和推广,正在面临失传的尴尬境地。今年72岁的高志堂,从15岁就开始学,唱了一辈子秦安小曲。到现在,每当开口,他总觉得越唱越带劲儿,越唱越享受。年出生的高志堂是秦安县李堡村人,他说他现在所唱的秦安小曲传到他这儿是三辈人。高志堂从15岁开始学唱秦安小曲,到如今他已经唱了57年。他现在的唯一心愿就是把老先生留下来的作品传承下去。
从早唱到晚,唱也唱不够
秦安当地流传一种说法,秦安小曲由道教音乐演变而来,早在有秦安县的时候就已经先有了秦安小曲。秦安小曲采用秦安当地的方言演唱,表演形式或为一人自弹中三弦自唱;常用的曲牌有“越调”、“越尾”等40多个。与西北大部分地方的传统戏剧和曲艺有所区别的是,秦安小曲摆脱了秦腔、道情、曲子戏等戏剧粗犷、高亢、激越和鼓子、说唱、弹唱等小曲小调的悲壮、苍凉、哀情,更多地表现了一种类似江南小调的纤巧、清甜、缠绵、低徊的韵味。
高志堂说,秦安小曲所演唱的内容大多是历史故事,也多有才子佳人方面的内容,题材非常广泛。秦安小曲的唱词对人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唱起来要文文雅雅,有起有伏。
在秦安,过春节、耍社火的时候也会表演,家家户户有个大小事情都要请人唱小曲,有时亲朋好友来了家里也会唱上几段。
人多有人多的唱法,人少有人少的唱法,最少两个人,一人弹三弦,一人敲着碰铃唱。人多的时候,用三弦、板胡、二胡、笛子、“四片瓦”、“嘎啦机”伴奏演唱。高志堂自己就会制作三弦,按照老先生留下的方法找材料、买蟒皮,做了有多把。
高志堂说,只要唱起小曲,就是从早唱到晚也唱不够。越唱越爱唱,嗓子也越唱越洪亮。
上百种曲牌,一些已经失传
《大捡柴》、《杏元和番》、《芦花计》、《东吴招亲》、《皇姑出家》、《亚仙刺目》等,是高志堂唱得比较好的段子。但实际上,秦安小曲牌调有上百个,可惜一些已经失传,再也找不到踪迹。其中还有一些唱词还在,但是调却没有了。
秦安小曲学的人很多,但唱好的人却没几个。要唱好,必须要到老师傅那儿去多学。另外,没有十多年的功夫唱不好秦安小曲的,不下功夫,绝对学不好。高志堂自己为了学习,当年曾拜访过许多老艺人。
希望能永远传承下去
高志堂自己只读了小学一年级,识字不多,他让儿子、徒弟、外甥等一些文化水平高的人,把他所记得的唱词全部记录在本子上,让大家学。
高志堂说,对全县来说,秦安小曲是个宝贝,他很希望全县上下都能重视,能让这门民间艺术传承下去。他想要把老师傅的调子再找回来,完完整整地学会,传给他的徒弟,让徒弟们全部都学会、唱好,他希望徒弟们一辈接一辈的,要学精学好,能比他学得好、唱得好,把老先生的作品留得住,这才是他的目的。
他说他现在已经70多岁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他的徒弟能把秦安小曲发扬光大,他就很高兴、很满足。兰州晚报记者刘怡麟文/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