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之花
“猫腔”
由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指导,光明网、咪咕文化联合主办的“致?非遗敬?匠心”大型系列直播活动带你走进山东青岛,领略地方戏剧茂腔的魅力。
话说雍正年间,
咱们高密东北乡出了一个名叫常茂的怪才。
他无妻无子,光棍一人,与一只黑猫相依为命。
后来,猫死了。
猫死后,祖师爷的演唱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此之前,演唱中还有欢快的内容,
猫死之后,悲凉的调子自始至终。
演唱的程式也有了变化:
在悲凉的歌唱中,
不时地插入一声或婉转或忧伤或凄凉
总之是变化多端的猫叫,
仿佛是曲调的过门。
这个变化,作为固定的程式保留至今,
并且成为了我们猫腔的鲜明特征。
这是《檀香刑》中
"猫主"孙丙在狱中与小山子的谈话,
叙述了猫腔的来历。
猫腔,
是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长篇小说
《檀香刑》中多次提到的曲艺艺术。
而猫腔的原型就是茂腔。
茂腔,
是山东胶东一带
土生土长的地方戏,
迄今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
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周姑调”,
传说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
又称“肘子鼓”,
据说是因民间艺人肘悬小鼓
拍击节奏演唱而得名。
6年,茂腔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茂腔在农村被戏称为“拴老婆橛子”,
意思是妇女最喜欢,
听起来就拔不动腿。
在民间还有
“茂腔一唱,
饼子贴在锅台上,
锄头锄到庄稼上,
花针扎在指头上,
写字写在桌子上”
等几种说法。
可见茂腔在胶东地区曾多么受人喜爱。
年,茂腔戏《花灯记》赴京进中南海演出,
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演出后给予了好评。
之后,《人民日报》发表题为
《胶东之花》的评论文章,
称赞茂腔是登上艺术殿堂的一朵奇葩。
为什么茂腔这么火?
茂腔泰斗曾金凤生前接受采访时曾说:
因为茂腔演的都是“家庭故事戏”
说的都是老百姓的家长里短
而且用的都是当地的土语。
65岁的张梅香是曾金凤的大弟子,
国家一级演员,山东"尖子演员"
非物质文化遗产茂腔代表人物之一。
据她介绍,
茂腔共有多个剧目,较完整的有个,
代表剧目有“四大京”、“八大记”等。
四大京:
《东京》(《赵美蓉观灯》)、
《西京》(《皮秀英寻夫》)、
《南京》(《杜京郎寻父》)、
《北京》(《于秀英求情》);
“八大记”:
《罗衫记》《玉杯记》《绣鞋记》《火龙记》、
《金簪记》《钥匙记》《风筝记》《丝兰记》等。
这些茂腔剧目人物形象丰满,剧情感人,
久演不衰,深受群众喜爱。
茂腔音乐具有鲜明的
地域特征、民俗特征。
在伴奏乐器上,
在原有的京胡、京二胡、月琴伴奏基础上,
后又加入了三弦、扬琴、二胡、
笙、管子、低胡等乐器。
张梅香从小喜欢唱歌跳舞,
19岁时,胶州剧团招生,
她闻讯赶去报考,
被当时的主考之一、
后来的茂腔国家级传承人曾金凤老师选中,
从此进了剧团学唱茂腔。
虽然已过退休年龄,
但张梅香闲不下来,
在舞台之外,
她依然绽放着自己的魅力。
除了在小学普及茂腔基础知识、
教授胶州茂腔剧团青年班的学生,
张梅香还在胶州老年大学教老人们唱茂腔,
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
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茂腔。
作家莫言曾在接受采访时说:
“离开故乡快三十年了,
在京都繁华之地,各种堂皇的大戏,
已经把我的耳朵养贵了,
但有一次回故乡,
一出火车站,就听到一家小饭店里
传出了茂腔那缓慢凄切的调子,
我的心中顿时百感交集,眼泪盈满了眼眶
……”
也许,正是茂腔诙谐幽默的方言俚语,
以及浓重的、扑鼻的乡味和乡愁,
打动了莫言,
也使得茂腔与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
融为一体、难解难分。
直播花絮(点击图片即可观看咪咕直播回放哦):
文章来源:光明网作者:庄寄北图片拍摄:冀旭
投稿、合作(加时请注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