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
人物
胜迹
军政
轶闻
钩沉
明鉴年3月29日第期总期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
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选自王蒙《青春万岁》
——题记
上学之前,我只有小名。上学之后,王鲁清老师给我起了大名。
年正月,我出生于房山县石楼村。小学是在石楼村那所由老庙改成的完全小学里上的。那时候,不能说全部,只能说房山县绝大部分学校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的老庙改建而成的。古庙改学校是那个时代的历史产物,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教育经费那么紧张,哪有钱建学校呢?有一年,我因为跟同桌发生了矛盾,课堂上我俩用算盘你推我往,最后被老师发现,让我们两个站在在大殿前边的空地上思过,望着阴森的大殿我心里恐惧极了。
我俩在太阳底下曝晒着,从上午一直站到下午,别的同学都放学回家了,老师还没有解除对我们惩罚。学校做饭的大师傅实在看不下去了,他心疼我们,找老师为我俩说情,老师才让我们回家。受了罚回到家里也不敢跟家长说,饥渴难耐,心里也是上了火,便生了一场大病。中药吃了很多副,可怎么也不见好,眼看着由脖子开始快肿到了胸前。家里有台织布机,父亲每天不间断地织布,织一匹布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可是,那时候一副好汤药的价钱就是一匹布,父亲尽管非常的舍不得,但也还是请来一位名医又为了我抓了名贵的好药。吃过几服药后,病情才开始好转。这是我有生以来最难忘的事情,尽管生病和庙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我对庙的恐惧感就是从那一次开始生根的,一生都挥之不去,越是想把它忘掉越忘不了,反而对庙的恐惧感便又加深一次,描重了一次。
小学毕业时,我考取了房山初级师范,那时候初级师范学校校址设在顾册村,那年也不知道全县有多少人参加考试,我记得我们班只考上了我和两个男同学,时间是在年,考取的学校全称为“房山初级师范第四班”。当时的房山初级师范每年只招生一个班,人数为60人。也就是说我是顾册村房山初级师范第四届的学生。
马玉珍(年正月~)
我考学的时候,房山初级师范已经搬迁到了顾册村的老庙里,后来我才知道那里应该是道观。小的时候跟着家人曾经去过顾册村看热闹,那时顾册村留给我的记忆和印象是一个拥有众多庙、庵和道观的古建筑群,我能叫得出名字、分得清宗教门派的道观、娘娘庙,西庵等建筑物,修得都非常雄伟、壮观。有一件事我记得最清楚,有一回我透过门缝,偷偷的望见一间殿里有一组泥塑雕像,是小鬼推磨,那鲜艳的色彩夸张而逼真的形象,吓得我心咚咚地跳,掉过头来往出跑,那一刻我不能自控地又想起小学校里阴森的大殿。顾册村改建为师范学校的道观,一共两进院子,男生住在第一进院的东厢房里,我们女生住在第二进院子的东厢房里。再后来我才知道,改为女生宿舍的那一排东厢房,就是我看见过的小鬼推磨的殿堂,“小鬼推磨”只是我对那些令人心生恐惧、面目狰狞的塑像的一种笼统的民间叫法,其实那些塑像应该叫:七十二司。七十二司一般都设置在道观大殿两侧的厢房里,其形像大多是以泥塑和壁画形式来呈现给前去参拜善男信女。
入学的时候我还记得大殿的建筑样子,后来查阅了资料才知道:大殿房顶正中横有一道粗大戗脊,两端有两个鸱吻咬合住戗脊,鸱吻使得屋顶建筑牢固结实,两边脊下垂处还有两个垂脊兽,前边一个小人应该叫骑风仙人,后面的是龙头。这也是起固定作用和防雨漏的。大殿的台阶挺高的,门槛也高,需要我使劲抬腿能进去。旁边的厢房就是简单的卷棚顶,屋顶有很多瓦垄排列着。屋顶都是由瓦片组成,都有伸出的房檐,我们常常把房檐下的石头台阶当成吃饭的地方。打好饭菜我们各自坐在台阶上边聊着天边吃饭,那个温馨的场面至今犹在在眼前。
开学报到的时候,道观和旁边的庙里泥塑正在拆除,我亲眼见到看到过的小鬼推磨还有很多泥塑的雕像,被人推倒拉至道观外边,那红红绿绿的泥塑被彻底打碎,铺在一个低洼的地方踏平,成为了我们上体育课的操场,操场后来也成为顾册庙会的一部分。
房山初级师范四班部分同学聚会合影
刚开始的时候,学校生活条件非常很艰苦,特别伙食,是比较差的。
每天吃饭都是八个人围着一个大笸箩,里面有米饭或者馒头窝头等主食,菜盛放在大盆里。伙房一周的伙食安排基本上是这样的:一周一天白面、五天窝头(偶尔是两天)。男同学们一般八个人就围着一盆主食,蹲在地上吃。偶尔一周还能吃上一顿粳米。
开学初期,由吕辅雄管伙房,条件很艰苦,吃的比较差,菜里见不到一点肉。再后来,条件好些了,张老师来管伙房。时不时的张老师就给我们弄顿肉菜吃,偶尔还能吃到肉坨儿,这可真是解馋。肉菜就是肉墩子,男生能吃一碗,连着要是吃上两顿,就不想吃了,因为肚子里有油水了。我们女同学围着的笸箩基本上主食吃不完,男同学不够吃了,我们就把吃不完的主食让给男同学们吃。互相关照,同学相处的跟一家人一样。男同学和女同学的伙食费是一样的,大家合着吃,不够吃就互相照应。越是在患难、生活艰辛之时,越能体现同学间的情谊。我们开始吃的小米稀粥里还夹杂有沙子,慢慢的伙食改善了,不但有小米粥还有了细面窝头,再后来每周还有一顿白面馒头吃。班里的康堃师兄吃馒头很有特色,他用两根筷子各自串起五个刀切馒头,就像两串大号的冰糖葫芦,当然馒头个头也不大。师兄们都是正在长身体,平时也没有油水,我打小就不喜欢吃肉,有肉菜的时候,我会把肉先挑出,夹到康堃师兄的碗里。师兄挺直腰板豪迈地说,谁也不能欺负小马。
康堃师兄是我们班的生活委员,身材高大,喜欢打篮球,擅长的体育项目是跳远,每次开运动会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是个心地非常好的人,团结同学,帮助同学,谁有个难处,都毫不犹豫地伸手相帮,豪爽义气,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我们班里非常团结,因为我的年龄在班里是最小的,常常被师兄师姐们照顾。因为年少贪玩,我的衣服穿脏了,从来都是进到宿舍里,脱下来直接扔给同宿舍的师姐们,她们在生活上处处关照我,洗衣服的时候顺带着帮我洗干净了。
还有家住前朱各庄的邵云师兄,他家所在的地方,坡底下的沙土地非常适合种花生,所以每年秋季花生丰收后,他回家都会带两兜炒好的花生回来。一进校园,师兄们就围过来,大家争抢着掏他的衣兜,就知道他得带吃的返校。兜里的花生被掏的差不多了,邵师兄赶紧一边捂着衣兜一边喊着:别抢了,我还得留着点呢。同学笑着问:你给谁留着啊,邵云师兄说:我给小马留的,怎么着,你们这些师兄好意思还抢吗?你们好意思跟她抢吗?师兄们哈哈大笑:我们可不跟小马抢。我就是年纪小被班里的师兄师姐们关照着,心里非常开心,现在更知道那个年代,这份纯真的同学情谊难能可贵。
还有一次,我的右手食指尖长了个瘊子,班里的几医院。我记得有两个康师兄还有邵云和许生师兄。医院,手术是不打麻药的,他们几个人按住我的肩膀,把牢我的胳膊,大夫熟练地拔掉了我的瘊子。当时如果没有师兄们的帮助,我都不知道怎么挺过来,想想都疼。
学校条件艰苦不仅体现在吃住上,我们的学习环境和教学设施也是比较落后的。上课时用的黑板就是在墙上用泥土贴出一块突出的长方形来,四边用高出黑板的木框来围合。黑板上涂的黑底色也不是写上粉笔字能擦掉的。课桌就是一块薄木板,表皮是一层薄薄的木皮,非常光滑。
房山初级师范四班部分同学聚会合影但是,尽管生活和学习方方面面的条件都很艰苦,可那时候我们同学之间关系非常和。都是小敬大,大护小。年龄小的尊敬年龄大的同学,年龄大的同学关爱年龄小的同学,同学之间相互关心,彼此帮助,学习生活其乐融融。很多年过后,我都怀念初级师范的同学之情。感觉那个时候是最好的人生阶段。生活虽然艰苦,但是我们的学习却是劲头十足,因为都知道毕业后,走出校门的职业是要当老师的,要为人师表,不学会学通哪有资格当学生的老师呢。所以同学们都是刻苦努力的学习,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好每一门课程和课程的教学教法。我们同学的家境都比较困苦,但是艰苦的环境却能激发我们认真读书,刻苦攻读,争取每门课程达到优秀。这就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风气,我们平时的课堂是积极活跃并且生动活泼的。每个人认真思考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教与学在紧张有序中进行。后来参加工作后,我们这些初级师范毕业生,我们班的众多才子,奠定了房山县的基础教育,我们无愧于母校。
房山初级师范四班部分同学聚会合影我记得每天上晚自习的时候,教室里前后有两个汽灯,汽灯得靠人工打气才能发光。汽灯在外形上跟马灯有点相似但又不同,在装上煤油后需要向底座的油壶里打气,产生的压力使得煤油从油壶上方的灯嘴喷出,汽灯的灯头是套在灯嘴上的一个石棉纱罩。汽灯的上边还有个像草帽一样的遮光罩。汽灯是气化燃烧的,发出的灯光是白晃晃的,亮度非常高。汽灯打一次可以用上两个小时左右,一个晚自习,打一次就够了,两个汽灯一前一后同时用,非常的亮。通常打汽灯这个活是康堃师兄来完成。康堃师兄长得高高大大的,每次给汽灯打气时,都是站在我的座位旁边的桌子上,那十分卖力往汽灯里打气的样子,过去了这么多年了,现在我还想得起来呢,就好像是昨天发生的事。
学校的工友,大多是原来道观里的师傅们,他们在解放后就成为学校的工友,主要是做后勤服务。田恒千这个工友,笙吹得特别好,课余时间,我们常常听到他吹笙的曲调。
我们的课程主要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自然、地理、历史、音乐、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动植物学、美术、体育等。在这些课程里我最喜欢的是音乐课。那时候每个月我们差不多都排练节目,节目内容是根据当时社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