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韵钩沉-文摘
周志强/孙毓敏/王玉海
与我合作近三十年的周志强琴师,又有创举行世,请我写篇文章谈谈感想,感想当然颇多,从何说起呢?
先从名字说起吧!人们常说“名字”是父母对儿女的感情寄托,父母希望自己的儿子“有志气、要强”就给起了个“志强”之名。儿子每每想起自己的名字的寓意,立即生出一股力量,向这一方向去奋斗、努力,周志强正是这样做的,他的孝顺是通过“有志气、要自强”来体现的。
志强原是武汉军区京剧团的一名琴师,在我发现他之后,就把他调到北京京剧院与我合作,这一合作就是三十年了。他很用功、认真、一丝不苟、事业心很强,也很有使命感。我们之间能够推心置腹,也能交换意见。我这个人很直,他创作的新过门,我都会提出意见,有时他就弄出三个方案供我挑选……总之,艺术是靠切磋、挑刺儿、研究、强化而碰撞出来的智慧结晶,艺术观点出现分化时,我们之间能够互补、互谅。志强乐感很强,手音有力度、有劲道、很纯美,且韵味醇厚。他很谦虚,伴奏荀派却能够广泛地向诸多京胡演奏的各个流派的前辈学习艺术特色,并很好的糅合在荀派艺术的伴奏中,这是他很聪明的地方!京胡在他的一双手中能够更加凸显出其乐器的音乐特性,且能很好的表现出荀派的艺术特色。比如为了增强力度和颗粒感及韵律的弹性,他经常设计一些“轮奏法”(突然停住,只露弹拨,然后再自然衔接)听起来很新颖,起伏感强,且细腻到位,使我的唱腔充满了音乐性和感染力,唱起来舒服、熨贴,也创造了荀派唱腔的一个新的审美境界,促动了不少内行及业余爱好者向他模仿和学习。从他的琴声里总能感受到极强的音乐性和歌唱性,缘此大家都评说:“聆其琴若听其唱”!
另外,我喜欢搞一些创作剧目,如我一生涉足有创作色彩的22个剧目中,他起码与我合作了一半以上,他还会拉板胡,因此在《陈三两》、《一代贤后》、《翠屏山》中他都放下胡琴拿起板胡奏上一段扣人心弦的悲壮旋律,为全剧增光添彩……我的独创剧目能够蒙观众广泛喜爱,也有志强的功劳。如现在几乎所有票房都会拉会唱的《花烛夜》、《非是我》及《忆往事》、《飞来福》等唱段,这些唱段之所以能够广泛普及,与他所做出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志强先后出版了《孙毓敏唱腔伴奏曲谱集》、《周志强京胡伴奏荀派剧目曲谱集——乐队实用免翻谱·荀八出》,在最近又要出版的《荀韵钩沉》——“荀派失传剧目唱腔伴奏曲谱集·免翻”及“荀派失传剧目唱腔与伴奏”CD盘共十六出戏,二十九段唱腔。这些整理、加工、优化、组合的全部工作都是志强来统帅的,他是一个组织能力很强的人。
志强随我到戏校当了教授之后,又在教授学生的过程及训练乐队弦和的方法上有所创新和教法,深得学生的欢迎。我尤其要感谢他的是那次惊险的台湾演出跑小组。由于种种原因我失去了带团赴台的机会,只好以旅游形式的十人小组临时与台湾的陆光剧团合作。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在最短的时间内与复兴剧校的年轻乐队合作(我只带了一鼓“王玉海”,一琴“周志强”)但他仍能保证质量为我伴奏了《玉堂春》、《霍小玉》、《痴梦》、《荀灌娘》、《勘玉钏》、《红楼二尤》、《杜十娘》、《红娘》等八出戏,在台湾打得很响,我离台后,我们的实况录像在台湾主流电台、电视台整整播放了一个月,使宝岛同胞也深深爱上了荀派艺术。
总之,志强同志是一个有内涵、有修养、会思考、善工作、有创意、又富有使命担当的好同志!我不叫他“周先生”而要叫他“同志”,因为我们之间对荀派艺术合作的关系,完全称的上“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啊。
HB梅子姐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