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落子
起源武安落子原名莲花落,由武安民间流行的“花唱”发展而来,经历代艺人口传、加工、改革,逐步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艺术。明代胡赛所著《武安史话》有“武俗善歌,班头开明”的记载。明代城区戏楼,落子戏为演出剧种之一。最初称其为“硬歌”,即无乐器,坐着硬唱,后逐渐发展为一人脚踏小鼓,手持竹板,顺口编唱。明末清初,又出现了“打霸王鞭”“翠月檀香”的舞蹈形式。后“硬歌”的曲调与“翠月檀香”舞蹈形式相结合,构成了武安落子的早期艺术。此后,唱腔、戏装、道具、化妆、伴奏均有发展和改进,形成独特的风格。
年,《武安春秋志卷九》载:“武俗好戏,酬神演唱无日无之,甚至有一日数台者,农民喜平调(本地土戏),绅商以皮簧梆子为宜,村夫、愚妇最迷落子腔,惟其戏有伤风化,历来禁演。”清道光、咸丰年间,武安艺人喜顺,流落到山西黎城,适逢此县有个李锁柱,喜编戏文,两人合作,喜顺遂将武安落子传入上党,形成了上党落子。清同治三年()武安有位叫假媳妇的艺人去河南内黄县唱落子,与当地一位姓赵的艺人共同组班唱戏,后来发展成为内黄落子。落子所演戏文多由当地穷秀才编写,素材大都源于家庭琐事,儿女之情,为群众喜闻乐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北省对武安平调、落子两个剧种进行重点扶植,先后派遣一批新文艺工作者到邯郸地区平调剧团,对平调落子的剧目进行挖掘整理。年,河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上,武安落子《借髢髢》获得好评,并整理改编了落子《端花》,创作了落子《高山流水》等有影响的剧目。年,邯郸地区戏校开设了平调落子班,培养了房志彬、李淑兰等一批新演员。
表演艺术唱腔板式变化体,有慢板、高腔、娃子、悲腔、迷子等板式和腔调。早期伴奏乐器只有锣踏鼓,后陆续增添镲、钹、笛子、板胡、二胡、笙等。武安落子曲调优美,宽厚洪亮,乡土气息浓厚。其唱腔有口语化说唱的特点,与当地方言结合紧密。武安落子脚色齐全,主要分小旦、青衣、小生、
小丑、老生等行,但分工不甚严格,有些行当常可兼演。舞台道具较为简单,表演不以武功和戏曲程式丰富见长,将秧歌、高跷等民间舞蹈及实际生活中的某些动作融于戏中,边唱边做、且歌且舞,既叙事又抒情,活泼自如。道白使用武安方言,庄谐兼重,常有妙语连珠,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
音乐唱腔早期伴乐比较简单,明末清初的硬敢只有锣踏鼓,清末舞蹈的引人又增添了镲拔。民国年间,老艺人胡文亮、王继的又发展了吹奏乐笛子、练子,魏洪昌等向外地学习,又增添了二胡、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加人了三弦、低胡,现在有的剧团还增加了琵琶、大提琴、月琴等。落子的板式有慢板、流水,散板、悲腔、快腔、栽腔、扣板、老二板、赞子语、砍头句、高腔、娃子腔等。常用曲牌有扬州开门、南八板、哪吒令、簸表子、小开首。唢呐曲牌有慢板、二板、三腔、打击采用锣鼓经、勾撕谣等。其唱腔有口语化说唱的特点,武安方言与曲调结合非常紧密,保留有大批的入声字,悲腔和哭迷子的哭唱,声调髙亢,起落也大,颇类当地办丧事时妇女的哭腔,流水板则如从容不迫的日常叙话,亲切自然。
剧目落子上演剧目有多个,代表性剧目有《借髢髢》《吕蒙正赶斋》《端花》《老少换妻》《小过年》《借当》《蓝桥会》《何文秀》《卖布》《大隔帘》《二隔帘》《王小赶脚》《闹驴〉《跪花厅》《访昆山》《系孩子》《闹
书房》《机房训子》《大上吊》《顶灯》《安安送米》《打丁僧》《杭州失印》《抱灵牌》《皮秀英告状》《劝九红》《村选》《杨四的派款》《范小丑参军》《打春挑》《扫荡》《阎家坟》《密兰对象》《茂林事变》《卖妙郎》《钱三请客》等。
摘自:《武安城志》
原标题:《武安平调、落子(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