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板胡 >> 板胡资源 >> 正文 >> 正文

youbank,黄水千里,奔涌万年

来源:板胡 时间:2022/11/5

天边流来的黄水母河,蜿蜒千里,奔涌万年。黄河水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激荡,在时代的两岸磨洗出三秦文化的辉光。

周公故里,人杰地灵。秦腔,梆子腔的鼻祖,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的腔体,千年前在八百里秦川的一隅呱呱坠地,至今仍是三秦文化的顶梁大柱之一。如同虫的演唱,映着仲夏夜的晚梦,秦地老腔,映着博大精深的秦地文化在各个时代的风采。

关于对秦腔历史的追溯,单是考证的说法,就有相当多的类型,其中以“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善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的说法,广为人们接受。秦腔在代代相传中吸收着八方异气,演绎着千年风雨,形成了蔚为大观的独特体系。秦汉唐的秦腔像羽翼初丰的鹰,开辟着自己的天地;元明清的秦腔像身怀六甲的鹊,焕发着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同时又孕育着新的生机。秦腔气宇轩昂地步入康乾盛世,诞下了以引为傲的新种——京剧。

曾有某一时期,秦腔跟随劳动人民的脚步分成两股,向西的经扶风、宝鸡,遍及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向东的则在兴平以东的秦川上落了根。不论西路东路,要演要唱秦腔,都得扮一个“生旦净末丑”,讲一个“手眼身法步”。“生”是须生、小生,“旦”是老旦、花旦、刀马旦,“净”是大花脸长胡须提一杆刀枪,声音在喉咙里漱也不漱便惊天地地吼,“末“丑””是惨白面滑稽妆揣一袖科诨,神色在脸庞上停也不停就胡缭乱地换。他们或拈着或蜷着手,或瞪着或眯着眼,或亮着或哑着声,或踢着或踮着步,在观众面前行着变化莫测的台法,展示着或高昂浑厚或婉转清越的嗓音。

秦腔唱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演古今悲欢离合;乱弹演工农商学兵,唱人间喜怒哀乐。不管是叫秦腔还是叫乱弹,都不影响老一辈人对这种歌剧的喜爱。我的祖父是岐山西府秦腔的业余爱好者,是一位典型的秦腔“票友”。祖父不单单爱听别人演唱,还热衷于自己研究。作为蔡家坡某民间戏剧协会的会长,祖父将吹拉弹唱融入了日常生活。他早穿衣时要摆弄摆弄扬琴,晨练结束得玩一玩板胡,晌饭毕要修一修曲谱,傍晚闲坐时还不忘开腔,唱一段“秋风吹月儿高湖水浩荡”。祖父年轻时还不甚爱秦腔,次兄家添了二伯后,家里几位当家的都才迷上这西北人的歌剧。二伯受其影响最甚,学成后成了小有名气的大净,时常辗转各地为他乡人分享三秦独特的戏曲文化。据说,祖父曾是个“戏包袱”、“饱肚子”,那时的技艺直到晚年还舍不得荒废,就和所有戏剧人永远地把秦腔装在心里一样。因此,祖父的唱调和着祖母的埋怨,在二胡声的伴奏下,成了院子里别具一格的音符。

秦腔在往今戏剧界,始终占有相当一部分份量,到如今,秦地人传唱的剧目有1万多本。然而,这些取材于《列国》《说岳》《杨家将》,讲述着神话传奇民间事的秦腔剧,如今仅剩四千多本。万幸,我们的秦腔文化在年,获准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们对它的保护和传承意识都在不断提升。如今,岐山先后设置两座剧院,供秦腔爱好者参演或观演,在与省级专业团队的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成功创作《真假老子》《文王回岐》等新剧佳作。岐地人正从先辈手中接过秦腔这虽经磨损而又顽强生存的优秀文化。

中华文化传承在,中华民族就在,子任公曾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抒出了这样的感慨。秦腔文化是西北人民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更是华夏精神文明堡垒上不可或缺的一块砖,是炎黄艺术文化榫卯中必不可少的一只楔。

传唱秦之声,继承中国学,保护好中华民族文化的支流,是我们的追求,也是我们的责任。新时代的传承者们应共同努力,让华夏文明在历史的河畔繁荣永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3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