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调腔,是古老的戏曲声腔之一,又名掉腔、绍兴高调、新昌高腔。以新昌为中心,流布于浙东绍兴、萧山、上虞、余姚、嵊县、宁海等地。它被认为是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惟一遗音。清初,新昌调腔进入全盛期,以杭州为中心向四外流布。
新昌地处浙东山区,环境相对闭塞,调腔因而得以在这一隅之地保存下来。在调腔散曲“风枪联缀体”中还能找到唐时“踏歌”和宋时“转踏”的遗响,对于古代戏曲、音乐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调腔深深地影响了周围的剧种,宁海平调是它的分支,越剧、台州乱弹、瑞安高腔、绍剧等地方剧种也都从它的剧目、声腔和表演中得到一定的滋养。
戏曲界的专家一致肯定新昌调腔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调腔是元朝统一后“北曲南移,南腔北上,南北声腔交流“的产物,从产生到如今约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明代,越地出现调腔,俗称高腔或高调。调腔一名最早见于明末清初绍兴人张岱《陶庵梦忆》:“朱楚生,女戏耳,调腔戏耳。”张岱《陶庵梦忆》所云之朱楚生者,即为当时著名之调腔戏演员。“女戏”,是指唱调腔的女戏子。调腔,绍兴人称为高腔,以其“不托管弦、徒歌干唱、人声帮接、锣鼓伴奏”为其演唱特点。调腔流行于旧绍兴府、台州府所属各县和宁波、舟山、温州及浙西等部分地区。清初,新昌调腔进入全盛期,以杭州为中心向四外流传。
艺术特点
新昌调腔演唱中有干唱、帮腔、叠板等方式,常在每句唱词的句尾采用一字或数字的帮腔,或者迟一拍用不同旋律重复句尾几字;帮腔纯用人声,各句旋律有逐渐下滑的趋势。其中“帮腔”是演员在演唱时,唱腔的句尾由后场帮唱或接唱,它既不是简单的“一唱众和”,更不是其他戏剧中常用的那种幕后合唱,而是根据剧中人当时的心理状态和典型环境有规律、分层次地予以应和。
新昌调腔音乐可分为剧唱音乐和场面音乐两部分。剧唱音乐由文(唱辞)乐(唱腔)两者构成。剧唱的文体以曲牌为基本结构单位。调腔唱词严谨,曲牌丰富,如今尚存传统曲牌多只,分“套曲”和“只曲“两大类。
伴奏
新昌调腔不用管弦伴奏,仅以打击乐配合演出,后因受昆曲和乱弹的影响,在少数折子戏中采用笛子和板胡伴奏。调腔的伴奏乐队构成极为简单,仅由6人组成,负责鼓板、小锣等的演奏。现代的调腔唱腔中已夹杂着各种各样的乐器,这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变化而成的。
特色
新昌调腔还有一个独特的曲谱符号蚓号。因形似蚯蚓(俗称曲蟮)而得名,它附注在古抄剧本的唱句之旁,是一代一代的调腔老艺人积累并辗转相承的,调腔艺人就是根据这些特定的曲牌和蚓号唱出不同的腔调的。这些“蚓号”如今仍可在调腔古剧抄本中见到。
年浙江省新昌县申报的新昌调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新昌县调腔保护传承发展中心获得新昌调腔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杨晓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