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京剧史,那些京胡大师以及优秀的演奏家们的演奏无一不是韵味纯正、优美动听的。他们不仅演奏传统戏韵味相当浓厚,演奏现代戏依然是那么好听、纯美,好似千年的果树又结出丰硕的果实,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就是京胡韵味的魅力及生命力之所在。
一个琴师如果京胡拉得味不正,那么即使他和演员配合得再严谨,感情再投入,节奏、劲头再准确,演奏的水平和效果从听觉上来讲也要大打折扣。
我们有时会听到这样的评论:某某琴师拉得不好听。这是为什么呢?除了功力不够或劲头不对以外,很大程度上问题是出在韵味上,即味没拉正。而我们夸一个琴师手音好,其实是说他拉得味道好,单纯的手音好是不显现的。如果把手指摁在弦上不加任何装饰音,只拉一个直音,听起来每个琴师之间并没有多大差别。但是一加入装饰音,即揉、打、弹、滑、抹等技巧,个体之间的差异就立刻显现出来了,每个人在技巧、掌握劲头的能力和音乐感觉上有差异就显现出来了。
京剧唱腔的基础是老生唱腔,各个行当的唱腔均由老生唱腔演变而来。当年,老生“三鼎甲”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都曾是各徽班的班主和挂牌主演,加之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唱腔必然会以他们为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各个行当的唱腔。因此,京胡的演奏技巧和韵味的基础均来源于老生唱腔,老生唱腔的演奏技巧和韵味是京胡演奏韵味和技巧的根。所以,要想把京胡的韵味掌握好,必须从老生唱腔的韵味练起。
许多的京胡演奏大家,虽然后来都是以伴奏旦角而享名,但早年间他们的老生戏都拉得非常棒。像梅兰芳先生的琴师徐兰沅先生,早年是谭鑫培先生的琴师;王少卿先生以前给名老生王凤卿操琴;张君秋先生的琴师何顺信先生早年在班社生、旦、净、末“一脚踢”,后来还为名老生马长礼操琴。这些京胡大家如果没有过硬的老生伴奏基础,就不可能把旦角唱腔拉得那么游刃有余并自成一派。
温如华
魏春荣
京剧《牡丹亭》
京胡:王少军
司鼓:李志和
司笛:梁俊
西皮、二黄的韵味怎么找?首先要拉好直音,在弓平、音满、音准了以后,关键是要把一指的装饰音找对。无论西皮、二黄,味道拉得对与否,主要都在一指。二黄是外弦的“3”音,里弦的“6”音;西皮是外弦的“4”和“5”音,但主要是“5”音,里弦是“7”和“1”音,但主要是“1”音。无论是西皮还是二黄,一指里外弦的回滑音都很重要,即二黄的“3”“6”和西皮的“5”“1”。这几个回滑音的技巧如果掌握不好,演奏出来味儿就不正。回滑音滑大了或滑小了都不对,要恰到好处,我感觉回滑略小一些要比大了好听点。
西皮一指“5”音的回滑音技巧及韵味以前在老生和旦角上区别不大,甚或基本是一样的,即都是采用实音的回滑。上世纪30年代,王少卿先生把梆子里板胡这个音的拉法运用到京胡上,并在旦角中首次使用,即“5”音在回滑时增加了泛音的技巧。后来杨宝忠先生在伴奏老生唱腔时,西皮外弦的“5”音也用了泛音的拉法,而余(叔岩)派老生的“5”音仍按李佩卿先生的实音回滑不加泛音并延续到今天。京胡的技巧和韵味,早年在生、旦、净、末的伴奏上差别是不大的,随着“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以及裘派、李(多奎)派等的产生,在技巧和韵味上有了不小的区别。
我们不难看到,从上世纪30年代后期“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涌现,一直到“样板戏”,京胡演奏的韵味有一个相当大的飞跃。
徐兰沅、王少卿先生的演奏,装饰音不是太多,以直音为主,附点音用得也很少,以配合梅派唱腔的纯正、朴实和自然大方;
程派的一指回滑音是半音间的回滑,唱腔中的落音也多采用半音间的落法,以配合程派唱腔哀伤忧怨、低回婉转的特点;
李慕良先生在老生原有技巧、韵味的基础上把它放大,并且拉得很开,以体现马派潇洒、帅气的特点;
杨宝忠先生为了弥补他弟弟嗓音上的不足,并烘托舞台和剧场气氛,采用的是比较彰显,比较冲和足的拉法。杨先生功力极深,他在伴奏时游刃有余、刚柔相济、响如洪钟、弱如青丝、快如疾风、慢而不空,该大刀阔斧时绝不含糊,该细致入微时又抑扬顿挫,处理得非常到位,展现了杨派伴奏艺术的神韵;
汪本贞先生西皮一指“1”音的“咚”音别具一格,巧妙地贴合了裘先生的演唱韵味,因此有“小蘑菇”的美誉;
李(多奎)派唱腔伴奏的创始人周文贯先生独创了老旦韵味的演奏技法,成为后人伴奏老旦唱腔的标尺;
张(君秋)派唱腔伴奏的创始人何顺信先生在梅派演奏技法和韵味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融入了揉、打、弹、滑等许多技巧,特别是根据张君秋先生的演唱特点,加了许多附点音符和双字,创编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别致过门和花过门,对唱腔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只有理论而没有实际的操作是不能够学到并掌握好京胡的韵味的,因此一定要向名师求艺,并不断反复聆听前辈演奏大师的录音,听他们的每个音是怎么拉的,他们的节奏、劲头是怎么处理的,各个流派的戏和唱段都要去听、去学、去掌握。
掌握并准确演奏出京胡的技巧和韵味难度确实比较大,需要琴师下很多年的苦功,要一个音一个音地找,一个字一个字地练,方才可能达到。揉、打、弹、滑、抹等技巧一定要练到位,要准确,味正。演奏时要尽量少揉弦,否则味就不正,就不好听。过去老先生拉琴时基本是不揉弦的,无论老生、旦角,均不揉弦,而靠右手的功夫使声音变得丰满而不单调。如果揉弦比较大,声音听起来是颤抖的。京剧演员的唱很少带颤音,我们的演奏也必须要符合这个特性。另外,纯正京胡韵味的产生,是在左右手的高度配合下实现的,而且右手占的比重更大。当我们掌握好左手几个手指装饰音的准确操作方法后,最终要靠右手运弓的功力,并和左手巧妙配合,才能产生纯正的京胡韵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