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板胡从起源、发展、乐曲创作、演奏手法等各个方面都与戏曲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主要从板胡的起源与戏曲音乐的联系、各地方言对戏曲音乐中板胡演奏的影响、中国正统音乐含蓄美的审美趋向与民间戏曲音乐野性美的审美趋向、戏曲音乐板腔体的弹性趋向、戏曲音乐弹性趋向的人文内涵等几个方面对板胡演奏中的戏曲音乐审美趋向与文化内涵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板胡戏曲审美趋向文化内涵板腔体弹性趋向
板胡,作为民族管弦乐中最具特色的拉弦乐器被人们所熟知,它早期是作为戏曲梆子腔的伴奏乐器出现,后来通过老一代的板胡演奏家和乐器制造者对乐器形制的改造、对板胡乐曲的创作,板胡被作为一个独奏乐器出现在民族音乐演奏的舞台上。当我们谈到板胡演奏当中的戏曲音乐因素,我们不得不追溯板胡的起源和演变。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板胡的发展与戏曲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板胡协奏曲《皮影宣叙》
作曲:赵石军
板胡独奏:牛长虹
指挥:赵石军
协奏:中国戏曲学院民族乐团
一、板胡的起源与戏曲音乐
我国的弓弦乐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唐代的奚琴(嵇琴)被认为是中国弓弦乐器的前身,陈炀在《乐书》中对奚琴的形制和演奏形式做了明确的说明,“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而形亦类焉。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非用夏蛮夷之意。”在日本《拾芥抄》中也有对奚琴的记载:“奚琴两张(一张无弦,一张两弦天庆九年四月定。)”可见,中国的弓弦乐器在唐代就已经很流行,而且“至今民间用焉”,也就是已经被老百姓所喜闻乐见了。由于奚琴是奚族的乐器,而当时中原人把北方少数民族称为“胡人”,因此奚琴又被称为“胡琴”。①
奚琴
随着胡琴类乐器的发展,它的形制和分支发生了变化,我国的弓弦乐器分为共鸣体以皮膜蒙面的弓弦乐器和共鸣筒以板为面的弓弦乐器。板胡当然被归类于第二类。
明清时期,胡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戏曲梆子腔剧种的出现,板胡逐渐取代了其早期伴奏乐器二股弦,成为梆子腔剧种的主要伴奏乐器。由于板胡是用于各地梆子腔的伴奏,所以名称也不相同,陕西和山西把板胡称为“胡呼”,河南、河北一带则称板胡为“瓢”、“大弦”。板胡还有一些别的名字,如“秦胡”、“梆胡”等。
板胡
在欣赏板胡演奏时,我们常常感觉到,它的音量和音色响亮尖锐,旋律进行洒脱帅气,这其中缺少了一些温和细软,更多突出了张扬与霸气,有时甚至还会给人一种肆无忌惮的感觉。同样,北方的戏曲,尤其是梆子腔剧种的唱腔,也给人同样的感受,如陕西秦腔的高亢嘹亮、声嘶力竭,河南豫剧的浑厚泼辣,河北梆子的铿锵顿挫。正是两者审美趋向的相似,使得板胡作为主奏乐器出现在北方各梆子腔剧种当中,也许,板胡的使用也是戏曲音乐在审美趋向上的一种选择吧。
二、方言对戏曲音乐中板胡演奏的影响
戏曲音乐是以唱腔为主要表现方式的,而各剧种唱腔的形成又直接受到了地方方言的影响,语言和音乐最根本的相同之处是具有声音可辩的四个特点,也就是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质。由于我国具有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以及多民族的特点,加之南北的气候、地理、民俗等方面的不同,我国汉语的各地方言这四个特点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南北方言在声调、发音、音韵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北方方言的起伏较大,基本用四声,因此北方民歌、戏曲唱腔以及说唱音乐中的旋律音程的四度以上的大跳比较多,旋律线的起伏比较明显以陕西主要剧种——秦腔为例,受陕西关中方言的影响,方言中降调较多,如陕西话“我”字的发音,就是普通话四声中的降调音,类似音程“dolmi”的六度。秦腔唱腔的唱词也基本按照陕西关中方言的发音来处理。由于板胡最早是用于戏曲的伴奏,旋律的进行要根据唱腔的变化来进行,因此在板胡演奏的秦腔风格的乐曲中,上下起伏的滑音较多,以上行四度音程和下行的六度音程最为普遍,在板胡乐曲《秦腔牌子曲》中我们可以看到板胡在旋律上大量使用了四度和六度的音程。
左右滑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