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说书艺人薛和平(右)、耿肖飞(左)
薛和平:
说的是武松赶会的时候,武松听说东岳庙有会场,就赶去看会。会场上,有一群男的欺负一个女的,武松去说情的时候,这些人不接受,就和武松打起来了。打败所有人,最后才饶了这个少爷……主观目的就是,为了让一个人,干好事,干正事,行善,不能随便欺负弱小的人群,这个就叫武松打会。
您刚刚听到的这段说书是《武二郎打会》选段,说唱并介绍这个故事内容的就是陕北说书艺人薛和平和他的搭档耿肖飞。他们黝黑的面庞上一双深炯的眼睛总是笑眯眯的,陕北人的直爽、真诚在他们身上显而易见。
随着梆子打打……响起,在三弦四音里,薛和平拉开膀子演奏、扯着嗓子唱歌,那份忘情的陶醉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听众……
三弦上的艺术人生陕北说书,是我国西北地区非常重要的曲艺说书形式,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榆林等地,最早开始由穷苦盲人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后来渐渐形成以说唱表演长篇神话故事或小说故事的说书形式。陕北说书曲调优美流畅,内容丰富多样,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内容一般为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演义、绿林好汉、才子佳人等等。
三弦上的艺术人生陕北说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曲调风格激扬粗犷,富于变化,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其中常用的有单音调、双音调、西凉调、山东腔、平调、哭调、对对调、武调等。陕北的说书艺人会运用各种不同的曲调来描摹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情绪。
三弦上的艺术人生“手弹三弦,腿绑甩板,一人一台戏,上下几千年。”这应是对陕北说书最生动的描述。陕北说书,边说边唱、说唱结合、一口百腔、音调百声,旋律时而高亢、豪放,时而低沉、哭泣,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薛和平、耿肖飞接受本台记者的采访
薛和平,年出生在陕北榆林横山县,44岁的薛和平,从16岁开始说书,因为喜欢,所以薛和平一直坚守着说书艺术,一说就是23年。从步走到骑摩托车再到开汽车,他不知道翻过多少沟峁,从一个人到两个人再到十几个人。
薛和平,作为陕北说书艺人之一,经历了说书生涯的落寞与辉煌,几十年如一日不间断的说书,从最开始的一天九个小时挣三块钱到后来的几百几千,再到娶妻生子……他说,知足常乐。
薛和平
那段时间说书很苦,我离开了第一个师傅了之后,一个人说书,一天说三场,三场九个小时,挣三块钱,但是我特别喜欢说书,后来慢慢的结了婚,有了几个孩子了之后回到了横山,回到横山之后,家里边也没有什么生计,就是说书。后来日子慢慢就好起来了,盖房买车,买设备,路子越走越长。挣钱多少我感觉到心情很舒畅,用我的人很多,我的书场也很满,虽然一年能挣三千五千,我感到我比旁人挣得还多,知足者常乐。我很知足。
知足常乐,简单却又不易,薛和平几十年高低起伏的说书生涯无疑是他内心强大的最大根源,他说,这源于他自小对说书艺术的喜爱与坚持,更源于家人对他的理解和支持。
谈起几十年的说书历程时,薛和平说,是兴趣更是责任。
薛和平
为什么现在不丢弃说书艺术,因为这是我一定看好的行业,一辈子不离开,而且我还要传承给年轻的人,为什么会带这个学弟,他跟我组合,他年轻,我让下一代年轻人看好陕北说书,要学习陕北说书,从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这么好的社会,对咱们说书艺人这么好,咱们应该把这么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丢失。
谈笑间,可以深切的感受到薛和平、耿肖飞二人对于陕北说书发展的期望,用薛和平的话说,陕北说书,就像一道“风味小吃”,但凡喜爱的人,都可以真切的感受到陕北大地上那缕清澈响亮的三弦音,激越、粗狂,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说书调,令人如痴如醉。然而如今,喜欢听陕北说书的人和愿意拜师学习陕北说书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薛和平
现在年轻的都四五十岁,这年纪大点六七十,如果没有人传承的话,可能就会失传,我一定要想办法在我们手上把这个陕北说书搞得出彩,搞得有人看,有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