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牛走,三牛犇
人勤春来早,牛转好运来
又是一年辞旧迎新的日子
今年是“非一般”的年
很多人选择就地过年
小布送您“非遗版”的牛
为不能回乡的人
搭一座情归故里的“云桥”
寻年味、解乡愁
牛年秦韵脸谱“牛”
“唱大戏、过大年”,伴随板胡悠然而起的咿咿呀呀声,大概就是年味儿开始了。秦腔脸谱绘制与秦腔艺术相伴而生,是在继承陕西中路秦腔脸谱风格的基础上,吸收并借鉴二黄、京剧等脸谱艺术的笔法和特点而形成的,具有简洁大方,线条细腻,谱式美观,形象生动传神等特征。在西安历经三代传承,已有年历史,被公认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
年底,秦腔脸谱绘制入选西安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温军海,作为非遗秦腔脸谱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也是国家一级演员,主攻花脸。正值牛年,他绘制了两副关于“牛”元素的秦腔脸谱:
该脸谱出自传统剧目《牛郎织女》中的金牛神,该剧中金牛神和喜鹊仙一为牛郎织女做媒,二为牛郎织女七夕相会搭桥——皆为大喜之相,这次画出该脸谱以恭贺牛年好事多多,喜事连连!
该脸谱为牛皋,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南宋初年聚集人民抗金。加入岳家军、长胜军。牛皋使用双锏,乃金所制。后隶归岳飞,为其推崇,对金作战中屡立战功。
“牛”运亨通葫芦“牛”
“葫芦福,满关中”,葫芦的谐音是“福禄”,是中国吉祥文化的代表之一,葫芦艺术各地技艺不一。关中葫芦制作是把关中地区民间竹刻、雕刻、烙画、浮雕、绘画、书刻、砑花及造型技艺融合在葫芦上,以雕刻葫芦、镂空葫芦最具特色,利用葫芦的天然形态,巧妙构思,使葫芦的形美发挥到极致的技艺。
年底,关中葫芦制作技艺入选西安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辛丑牛年新春之际,在葫芦上画牛,刻画牛踏实肯干、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的精神,寄托了关中葫芦代表性传承人梁平安对大家的新春祝福。
“牛”转乾坤布糊“牛”
布糊画是以清代宫廷“补花”工艺为母体,以真丝面料承制,吸取了建筑、绘画、浮雕、堆绣、唐卡、刺绣、绢人、剪纸、裱糊、布贴画、景泰蓝等众多传统工艺的精髓,制作工序繁多,工艺要求严格,画面效果细腻逼真,色彩绚丽,被专家学者评价为中华古老艺术的皇冠,被誉为“中华百艳,华夏一绝”,此技艺传入西安已有百年历史。
年底,布糊画入选西安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糊画代表性传承人滕桂岩,用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大家献上非遗里的“牛元素”,让文化传承与时俱进,愿非遗“正年味”走进思乡人的心间。
金牛送福面塑“牛”
面塑艺术产生于古代祭祀风俗,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用麦面、糯米粉加一些白糖和少许的食品添加剂,颜料有三原色水粉或是矿物颜料进而复配而成。
面塑一般在竹签上捏制,基本方法是先做头脚,再做身体、胳膊,再制作衣服,最后安装手持器械,也会根据作品的大小简易程度进行一定的结构和骨架。
面人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玩赏面人或天真稚拙,充满童趣;或细腻逼真,生动传神,艺术风格丰富多彩。牛年塑牛喜迎牛年,来看看全国金凤凰创新大赛金奖获得者,民间手艺人闫红超的指尖绝活儿!
据了解,截至目前,西安全市列入联合国人类非遗名录1项、国家级名录10项、省级名录项、市级名录项。入选国家级传承人名录9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74人,命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人。
西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市名副其实,寻找古都西安的非遗文化符号,分享这个城市古今交融之美。
您还知道哪些“年俗里的非遗”呢?
欢迎大家留言分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