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的发展历程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民乐事业的前进轨迹。坚持正确方向,促进民乐繁荣,坚守学术高地,挖掘学术资源,发挥人才优势,团结更多的民乐人做实事、办大事,呈现新时代精神风采,是学会肩负的职责和使命。
9月26日至27日,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乐界代表和嘉宾近人出席大会。26日,会长吴玉霞作《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同时为刘锡津、王书伟等75位老艺术家颁发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民乐艺术终身贡献荣誉称号”。
27日,大会选举出新一届领导班子,由吴玉霞连任会长,王建民、杨青、胡志平、沈诚、陈佐辉、赵东升、唐建平、张高翔任副会长,秘书长由赵东升兼任。
今年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成立35周年。这个有着优良传统的民乐大家庭,成立35年来,在前辈艺术家彭修文、朴东生、刘锡津会长的带领下,一代代民乐人不懈奋斗,为传承发展民族管弦乐艺术事业打下了良好基础,搭建了广阔舞台。“将传统文化艺术发扬光大,薪火相传,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民乐整体性健康有序发展,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始终坚持的方向。”吴玉霞表示。
华乐论坛稳步实施
在新奥集团新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民管学会精心打造的重点项目“华乐论坛”,已成为海内外民乐界瞩目的专业品牌。在遴选出经典民族管弦乐作品、青年作曲家作品、室内乐作品以及杰出民乐指挥家之后,又分别对民乐演奏家、教育家、理论评论家进行了表彰研讨和学术梳理。第六届至第九届华乐论坛的学术成果——《乐谭》系列丛书,集合了众多获选者的艺术思想、学术见解和人生阅历,已成为业界了解中国民乐发展成就和人才建设状况的重要窗口,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对音乐界、学术界的重要贡献。
据悉,“华乐论坛”的最新力作——第十届华乐论坛优秀民族管弦乐团1+1模式研讨活动日前已完成遴选工作,即将举办。
音乐文库再添成果
《华乐大典》是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组织编撰、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重要学术典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通过不同乐器门类记录中国民族器乐文化的集大成之作。作为近百年来中国民族器乐艺术篇幅规模最为庞大、资料曲谱最为丰富的鸿篇巨著,不仅体现了民族器乐文化的悠久历史与深厚积淀,更彰显着中国民乐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和时代风貌。
《华乐大典》系列丛书一期工程于年整体启动(含二胡卷、笛子卷、古筝卷、琵琶卷、扬琴卷、打击乐卷)。其中,开篇之作《二胡卷》历经十年编纂,于年7月率先问世。年,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汇聚各专业委员会力量,与上海音乐出版社再度携手,开展了二期工程的编撰工作,新增三弦卷、唢呐卷、板胡卷、高胡卷、阮卷等。二期工程延续了既往的编纂体例和书写风格,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的百年历史中,汇集作品、文论、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大事记、乐器制作改革成果及文献索引,全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器乐艺术的发展历程、历史脉络,集中收录了中国民族器乐文化的建设成果。
履行学会社会使命
年,学会接受文化和旅游部立项委托课题《中国民族器乐产业状况调查与研究》,这是民族乐器产业领域首次开展较高规格、较大规模的官方调研。课题组采用召开座谈会、实地调研、多渠道收集数据、撰写课题报告的方式先后前往国内的江苏、浙江、河北、河南、北京、上海、天津、苏州等省市,以及上海国际乐器展览会、江苏省无锡市梅村二胡文化产业园、江苏省扬州市琴筝产业园、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堌阳镇乐器产业园及堌阳镇徐场村、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泰乡铜岭桥村等产业基地的31家企业进行参观考察,前后共计72天,与全国各地的三十余家民族乐器生产企业座谈研讨,听取基层情况,收集了大量一手材料,取得了良好的调研效果。课题组最终以五万多字的课题报告,记录和整理了中国民族乐器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宏观视域对现存问题进行客观记录,为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提出了施政建议和有效对策。
推动民乐纵深发展
为加强学会“智库型”学术团体的功能定位,学会用两年时间专门建设了艺术发展研究中心。自年建成以来,中心对学会收藏的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建档,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策划了馆藏文献资料展览。年底,为了继承民乐界老艺术家们的艺术精神,铭记他们的历史贡献,学会实施了“辉煌的岁月——中国民乐艺术家口述史记录工程”项目,派员先后赴北京、上海、西安、郑州、沈阳、哈尔滨、南京、福州等地对老艺术家作口述访谈拍摄工作,采访对象25位,涵盖演奏、作曲、指挥、理论、教育、普及、乐器制作等多个领域,受访者中最年长的苏人振95岁高龄,最年轻的龚一时年也已78岁,这些老艺术家留下的珍贵影像资料都是民族音乐领域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会长期致力于青少年题材作品的推广和人才培养,将此类活动的实施当作一件具有重要文化战略意义的大事来看待。民族管弦乐(青少年题材)新作品征集活动自6年举办以来已走过了15个年头,这一旨在为广大青少年办实事、送作品的公益性活动,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近百首作品无偿提供给青少年乐队使用,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应,有些作品也已成为青少年民族乐队比赛的规定曲目,不仅充实了学生民族管弦乐团的演出曲库,还缓解了海内外青少年民族乐团作品稀缺、成人化倾向的当务之急。5年间,学会陆续举办了第五、六、七届民族管弦乐(青少年题材)作品征集活动,引发了众多一线作曲家对青少年群体的加倍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