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别称“梆子腔”,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成熟于秦。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现已发现的秦腔传统剧目有三千多种,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各种神话及民间传说,其中包括《春秋笔》《和氏璧》《玉虎坠》《紫霞宫》《麟骨床》《长坂坡》《卖华山》《临潼山》《斩单通》《取洛阳》《三娘教子》《柜中缘》《反延安》《破洪州》《三上殿》《献西川》等代表性剧目。
秦腔音乐分欢音和苦音两种,前者主要表现欢快喜悦的情绪,后者主要表现悲愤凄凉的情绪。秦腔演唱时有慢板、二六板、代板、起板、尖板、滚板等板式变化形式。伴奏乐队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以板胡为主,辅以笛、三弦、月琴、唢呐等;武场基本使用打击乐器,包括指板、干鼓、暴鼓、战鼓、钩锣、手锣等。
秦腔的角色行当传统上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各有自己完整的唱腔和表演程序。秦腔的生行、净行,唱腔高亢激越、慷慨悲凉、雄迈豪放。秦腔演员还极重工架和特技,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形成了趟马、拉架子、担柴、喷火、梢子功、扑跌等富有特点的表演模式。此外,秦腔的脸谱也别具特色。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秦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