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所说的“国剧”的这个概念,不只是指京剧,因为中国戏曲体系,无论曲牌体还是板腔体,其特性结构基本大同小异,只是唱词的结构,音乐的曲调以及伴奏的乐器有些许的不同。
从前昆曲时代不过是笛子,弦子,二胡、笙等这么几种,那么京剧的伴奏(这里说的是传统戏,转基因京剧样板戏不在此讨论之列),也是胡琴、月琴等,即所谓的三大件(文场三大件为京胡、月琴、京二胡,武场三大件为单皮鼓、大锣、小锣。),其他的剧种的伴奏只是个别伴奏乐器有些许变化,比如说有的剧种用板胡等,但是锣鼓这些,基本都是一样的。
京剧乐队伴奏以三大件为主有戏曲专家就说过,中国剧的音乐是“专为随唱”(意思就是为唱服务,以唱为主),而不是以演奏为主,这是它的关键所在,所以过去“国剧”的伴奏乐器不多,就是这个原因,而样板戏那种宏大的乐队伴奏,先不说不适合过去戏班子的成本,这种形式,就是从西洋音乐戏剧里“转接”过来的一种“不中不西”的新品种,所以我说它是“转基因”剧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戏曲的伴奏,绝对不会像西方的歌剧那样几时上百的人,在那里为一人演唱做伴奏,其实,有时候他们的唱或者伴奏谁是主体呢?还真是难以说清楚,这也算是中西音乐剧的巨大区别吧。
庞大的西洋歌剧伴奏乐队那么下面简单谈两个问题。
第一就是所谓的中国的国剧音乐太简单的问题
比起西洋的那些大型的交响乐,中国戏曲的音乐伴奏确实比较简单。前面说了,京剧伴奏主要也就是所谓的“三大件”,虽然有些艺人,在他改编的戏里,加了一些零碎的东西,比如程派传人李世济与他的丈夫也是她的琴师唐在炘,往程派的伴奏里加笙等等,还有艺人加琵琶的,但是那不是主体的,而且加多了,观众很反感,并不喜欢,所以,那都是特例。
李世济唐在炘夫妇上面说了,西洋的音乐和歌唱,是唱和音乐并重的,甚至音乐还大于歌唱,所以就会有上百人的乐队为歌唱者伴奏。这也是人家这种艺术的一种特点。
而中国戏,他们的主题是“角儿”,舞台上一切的伴奏、布景、切末、配角甚至剧情,都是为这个主角的艺术服务的。并且,中国戏,观众进剧场,不一定看杨贵妃去看张慧珠去了,而是去看梅兰芳,去看程砚秋去了,基于此,音乐伴奏只是服务,所以西洋音乐是特奏,中国音乐是随唱,这就是他们区别。
程砚秋演《荒山泪》饰演张慧珠梅兰芳演《贵妃醉酒》饰演杨贵妃那么再说锣鼓太吵这个问题
关于说中国戏太吵,那么中国的文化名人,以及西方的文化名人都提出过这个问题。中国的文化名人,比如说鲁迅,就在他的文章里说过,他不说是他说的,其实写出来就是代表了他的观点他的意思。他说日本人说:中国剧是大喊、大叫、大吵、大闹!那么他在其他文章里也数次说他进戏园子看戏,里面空气污浊,环境锣鼓吵闹不堪,让他一分钟也忍受不了!
那么英国作家萧伯纳,当年在访问中国的时候,也以同样的问题问过梅兰芳:为什么中国的戏锣鼓那么吵闹,声音那么尖亢,让人不舒服?
鲁迅(左)与萧伯纳(中)当然梅兰芳说的也很委婉,他说:中国戏曲,早期刚刚形成的时候,多是在农村演出野台子戏,为乡下人服务。乡下演出多是旷野,那么如果开锣演戏,声音小了,稍微远一点就听不见了,并且大锣大鼓也起到告知的作用,再加上中国人喜欢热闹,大锣大鼓也热闹。
于是,这种演出形式就这样延续下去了。所以任何剧种他最后形成某种特性,都是有它的原因和由来,而不是凭空出现的。那么随着这些剧种逐渐“雅化”,艺术上不断修缮不断完善不断改进,也会逐渐去掉一些不好的地方,留下一些美得好的方面,当然,由于锣鼓属于板腔体的一种特性,完全去除也就没有这种戏曲品种了,所以,全部废除锣鼓也不可能。
其实,诸如萧伯纳这样的外国人,对国戏也不是完全了解,板腔体是很吵,但曲牌体,特别是南昆,可能有地域的原因吧,所以基本不用大锣大鼓,所以也不是向他们说的那样吵。
园林中的昆曲,不需要大锣大鼓大吵大闹戏曲在逐渐改良,就如今天的“国剧”也在改良,但是在舞台上留下的这些还是很吵,一些不怎么喜欢戏的人,在现场就有这个感觉,锣鼓打起来的时候震耳欲聋,确实有些人是忍受不了的。
其实,吵与不吵都是借口,喜欢的吵也喜欢,没准就喜欢那个大锣大鼓,不喜欢的他们会说出一堆借口否定,比如人家摇滚乐,那比京剧的锣鼓吵多了,那喜欢的人也没见他们说吵。所以,只要认为对,坚持自己就可以了,因为世界上哪有百分百的对事,那也不符合客观规律和这个世界的理。
欢迎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