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听秦腔戏能听到上头,就像是在说为了接地气而去挖野菜,结果挖到曼陀罗幼苗,把自己送上本地新闻头条一样,虽然听起来不可理喻,但这确实是事实。
没有人能拒绝秦腔戏的诱惑,我们可以从一些秦腔视频呈现出的弹幕厚度以及评论数量上,来佐证这一事实。
■来源:B站
顰卿莫惱长久以来,秦腔给人的印象就是与年轻人绝缘,它是西北中老年人的专属。
十几年前,一个在陕西某县城柜台卖手机的老同学跟我讲,在县城卖手机,你不能给北北阿姨们讲这款手机什么牌子,有多少吊炸天的功能,北北们不关心这些,如果要成功的卖出一部手机,你最好是打开手机功放,让他听一听这部手机有多么适合听秦腔。
■武功河滩会看戏的老人
“但这个方法不适用于年轻人,到我脱离这个行业前,唯一一位跟我提到秦腔戏的年轻人,是来给他爷买手机的,后来我卖给了他一部上面有六个喇叭的山寨手机。高音甜,中音准,低音沉,总之一句话,就是通透。”
老同学说,“如果你的女友已改名叫玛丽莲,你怎能送她一曲任哲中的《周仁回府》?”
但世界在变,秩序在变,除了万能青年旅店的主唱没变,似乎什么都在变。就像你不知道从哪一刻起,一想到葫芦头,口腔就开始分泌大量口水。
十几年时间,热爱秦腔的北北们也许依旧热爱秦腔,但或许更爱广场舞,单杠或者变成了穿着花衬衫在西仓炸街的花花的北北,而年轻人们依旧年轻,得益于互联网的发达,他们爱好变得更广泛。
他们兴致勃勃的在互联网上分享自己听秦腔的感受,热烈的回忆自己与秦腔之间的往事,甚至还出现了人传人的现象。
如今,你很难想象,互联网上到底有多少年轻人沉迷于秦腔。
你会发现,从古早时期的论坛贴吧,到视频网站,再到一个接一个的社交APP,时代朝前奔涌,一代年轻人变得不再年轻,但永远都有听秦腔听到上头的年轻人。
你根本不知道一个年轻人什么时候会入坑秦腔,这种变化就如年轻本身,就像天上飘浮的云,永远没有固定的形象。
那个年轻人可能上午还好好的,晚上忽然就宣称自己入坑秦腔了,然后就在社交平台发一些要斩要斩实要斩,不能不能实不能/国太佯装反问谁/我被圆脸太后勾去魂辽诸如此类的感慨,像是被什么脏东西给附身了一样。
“我在迪厅见过包大人率领展护卫以及王朝马汉跟着音乐的劲舞表演,也在LiveHouse跟着乐手的唢呐一起pogo,但要说最躁的还得是秦腔。规律的节奏型,豪迈的嗓音,每一句都像是在你的心坎上一通猛捶。听完之后脑子里嗡嗡作响好一阵子。”
有人讲,秦腔令人快乐,打开视频那一刹那,就栽进了快乐老家的漩涡。
当一个年轻人打开一条秦腔唱段的视频,他不明白为何秦腔能让自己快乐起来,唱秦腔的演员也不明白为什么年轻人看一段戏会快乐,但秦腔确实让年轻人变得快乐起来。
有人试图从自身生活经历角度给出一个为何热爱秦腔的答案,但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这不能完全解释秦腔为什么能给人带来快乐。毕竟,不是所有年轻人都打游戏,以及打游戏需要一个BGM。
网上常有人讨论秦腔,洋洋洒洒几千字,从秦腔的起源一路聊到秦腔在历史发展中的得与失,进而引申到秦人的性格构成,再到戏曲传承,然后与人激烈辩论。
在过去,你要弄懂一段秦腔戏,你得先去看戏本,至少得找个懂行的人问一下,这段戏讲的什么故事。
除此之外,你还得掌握几个秦腔名角儿都是谁,各自都擅长哪一方面。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钱钟书讲,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味道很好为什么要去看下蛋的母鸡?
年轻人在听秦腔这方面,全靠本能,热闹不热闹。全本的戏时间太长,不看。唱戏不带妆的,不看。折子戏不吵架,不看。
“太快乐了!看秦腔戏里面两人互怼真的很上头。”
一个年轻人这样评价自己接触秦腔的初体验,“现实生活里两个陕西人互怼,基本就是「咋!」与「你说咋!」的来回纠缠,或者干脆忍气吞声,一点都不带劲。但秦腔不同,一点都不忍,词汇量巨大,逻辑清楚,这要换个现代人,能当场给怼的小脑萎缩。每次看完我都觉得学到了点东西。”
这,或许与人们认知中的秦腔戏相差甚远,但这就是年轻人看到的秦腔,时长不超过十分钟,戏中人1.5倍速争吵互怼,词汇量丰富,感情充沛,专治嘴瘸,是当代年轻人互怼时的嘴瘸福音,低谷圣经。
生活不是永远风平浪静,有人的地方就有冲突,但又有多少人是被骂战结束后才想了一堆怎么反击的话,有多少人是到了晚上八点还在想早上八点被人怼的事儿?忍一时越想越气,退一步越想越亏。
亲戚的过分关心,同学同事的碎嘴,买卖双方的争斗,陌生人突如其来的恶意,如何在被冒犯的时候学会还击,据理力争,是每一个善良的人需要钻研的课题。
周一黑叮本,周二五典坡,周三斩单童,周四打镇台,周五三对面,周末听黑虎坐坛弥个缝儿。在真正怼人之前,年轻人已经学会用秦腔折子戏构筑起一个心灵上的马奇诺防线了。
网上很多人都推荐,互怼名场面,一定得看康亚婵、李小伟敲桌子版的《黑叮本》,适合新手,一发入坑。
宋百存老师版本的花脸唱腔虽然真心猛,但他那版本里的李艳妃的扮相没有康亚婵的好,主要是脸不够圆。就像吃胡辣汤里面一定得有圆圆的肉丸子一样,那才是一份完整的胡辣汤。
铡美案也非常值得一听,尤其是秦香莲跟公主互怼一定要看。
对白激烈,看完这个一口陕西话怼公主的秦香莲,你会有一种恍若隔世的失重感,总觉得,要是没有包拯的话,秦香莲自己也能亲手把负心汉陈世美给弄死。
■素材来源:B站
愧我当初赠木桃但也有人讲,论怼人厉害,他们更喜欢《五典坡》,一定要认真听,认真体会,认真学习。祖安王姐才是永远的神。
最好的是丁良生跟窦凤琴老师那一版的,整本戏里赶坡这段最是精彩。
开场响亮的板胡声,密集的鼓点声交织在一起,预示着二人的初次见面绝对不简单。故事是从薛平贵试探调戏王宝钏开始的,又是提给钱,又是提买新衣服,整个一部鸭头文学的既视感。但宝钏被叫做祖安王姐不是浪得虚名,被小薛的油给溅到的王宝钏,先是攒气,然后立马变身,直接把对方骂到跪地赔礼道歉。
最厉害的是,三姐不仅骂,还上手,扇耳光,撒石灰。长这么大,我没见过这么刚的王宝钏。
■素材来源:B站
我非是跳墙张秀才同时,又有人迷恋张晓亮版的斩单童,高亢的声腔,激烈的节奏,以及lofi全损音质,觉得这才是自己心里的死亡金属。
但这不是单五爷被年轻人喜欢的主要原因,五爷之所以是五爷,原因是人硬气。刀都架脖子上了,还敢来一嗓子“刀斧手押爷在法场外”,叫骂不绝。
怼人的最高境界叫什么?是气势上的比拼,宁可昏倒,绝不认卯。
再也不给自己不能及时反击找借口了,你原因再多,困难再多,情况再怎么惨,能有刀都架在脖子上的五爷难?人家还不是一口一个瓦岗寨的都不是东西,一句一个小唐儿?
“其实我知道,看看这些,并不是要学怼人的方式。但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打开这些看看,看他们怼人,相互怼,看屏幕上滑过的弹幕,心情就会好很多。”
秦腔还是那个秦腔,承载着西北老年人们的晚年生活。跟随老年人手里捏着的收音机,出没于乡间、菜市场、公园、贴满广告的筒子楼,在巨大的嘈杂或安静中被紧随而来的保健品广告所替代。
公园里依旧有老年人唱秦腔,但没有年轻人愿意驻足。
但在互联网上,秦腔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方向,它已经从最初的单纯的娱乐、教化输出,到现在已成了一个捕捉当下年轻人的观察点。它是驱赶孤独的热闹,也是消弭悲伤的快乐港湾。在板胡鼓声中,仿佛一切不快乐都能被秦腔拒之门外。
人们从一段接一段的视频里,从古旧的戏曲形象中,挖掘出新的人物形象,圆脸太后,拱火高手杨侍郎,祖安王姐,最刚秦香莲……
这符合毛姆提到的,只要想象力丰富,就能在来来往往的行人中发现许多庸俗贪婪地浪漫。
你要明白,不是秦腔不好玩,其实是你觉得秦腔不好玩。
尤其是当我听到有人用秦腔唱“光头强生来胆儿大,提上电锯把木伐”时,我才明白,我们所经历的时代,每一分钟都变得比我们更年轻,更有趣。
所以又有人讲,秦腔是夏夜里拂过身上的风,带走体表炎热,又吹起心中往事。它令你回忆起无忧童年,开始回忆那些曾被爷爷奶奶带着听戏的难忘时光。也让有些人觉得快乐,任何时候,你都可以听上一段,尽管它改变不了生活本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