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板胡 >> 板胡图片 >> 正文 >> 正文

民族歌剧的根与魂

来源:板胡 时间:2023/4/9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舞台上的石板路、吊脚楼、水车与渡船,将观众带入到那个对大多数人来说,只存在于文学世界的静谧小城。随剧情展开的悲欢离合,也一如小城中的生活,平静却又生动着。近日,根据沈从文同名小说创作的歌剧《边城》,在中央歌剧院剧场结束了首轮演出。这部集结了国内顶尖艺术家主创的歌剧,生动展现了湘西乡土人情之美,刻画了当地人民勤劳善良、谦逊内敛的美好品质和热情真挚的鲜明个性,达到了兼具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舞台效果,成为近期民族歌剧的又一力作。

《边城》的成功不是一个孤例,而是中国歌剧艺术繁荣发展的产物。自歌剧从西方传入中国起,中国艺术家就孜孜不倦地探索,逐渐创造出一种取材中国故事,使用汉语唱词与对白、中国音乐素材、民族与美声相结合的演唱方法,用以表达中华民族审美旨趣和民族情感的新型歌剧形态,即现今的民族歌剧。

歌剧被中华文化吸收改造的过程,恰是其生命力日益增强、受众群体日益扩大的过程。人民不仅为歌剧艺术赋予了无尽的创作源泉,而且提供了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众多民族歌剧作品受到扶持,在舞台上各展风姿。《运河谣》《马向阳下乡记》《松毛岭之恋》《呦呦鹿鸣》等优秀作品,无一不是很好地贯彻了人民性的原则。这些作品无论是历史题材、现实题材,还是革命题材,大多将歌唱人民和为人民歌唱置于首位。剧中的人物是人民,取材于不同时代的人民生活,展现的是人民的真实情感,并且使用了传承于民间的音乐元素。这样深深植根于人民的作品,必然会受到人民的喜爱和传颂。

当歌剧艺术着眼于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要,表现中华民族情感的时候,对民族性的追求就成为一个自发的过程。早在年,延安鲁艺的艺术家们根据“白毛仙姑”的传说,创作出歌剧《白毛女》,并成为中国民族歌剧里程碑式的作品。歌剧的旋律吸收了大量民族音乐的成分,有些唱段甚至直接改编自民歌。如至今仍被传唱的《北风吹》,就来自河北民歌《小白菜》。二者的每一个乐句以及乐句之间,都以下行的方式发展,塑造了悲伤、凄凉的艺术形象。年的新版《白毛女》在音乐方面进行了改革,板胡、唢呐、单弦、大鼓的使用强化了民族性,与乐队的交响化构成听感上的平衡。

除了音乐材料的借鉴使用,歌剧艺术的民族性在其他方面也有较为具象的表现。现代舞台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对舞美、灯光、服饰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3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