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西安日报」
有人说,在西安,人们是与数千年前的历史共处,而文艺恰恰给了我们将过去与现在重叠的机会——千年气韵与今朝新风,新鲜元素和传统文脉并轨而行,历史的西安与现代的西安完美共生,你看不见其中清晰的分界线,因为它们早已融为一体。
当数不尽的人文古迹、历史传说、现代故事,正以全新的方式在说唱、脱口秀和戏剧舞台之上,走入年轻人的心灵;当沿着城墙砖瓦、已传承千年的秦腔和悠扬的板胡之声,飘出街道巷陌,融化进闹市区的人群、车流和摩天大楼,映衬在这座都市的灵魂深处;当烙印着“西安制造”的文艺作品,漂洋过海,与世界文明在交流中互鉴成长——今古文艺表达,如今正在这座城中焕发着同样璀璨的光华,串起“西安人的歌”,构成一幅与时代同行的诗情画意图。
■记者孙欢/文记者尚洪涛/图
从秦腔到摇滚、嘻哈与民谣:音乐文化在城市与历史中流淌
漫步西安,经常会与这样的街景相遇:在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之中,参天的古木与青色的砖瓦静静地诉说着岁月从这里走过的痕迹,间或几声秦腔袅袅地传来,和着悠悠的板胡,或豪迈或婉转的唱腔似乎开启了穿越时光的隧道。
这样的街景,可能在清晨的广场、夜晚的公园,也可能在城墙根下、护城河边,甚至是一座普通的居民楼旁出现,西安人不仅爱看秦腔,听秦腔,自己也清唱作乐,总有一班班人轮番上阵地唱,周围听的人沉醉其中。
演绎着中华民族血液里流淌了几千年的忠、孝、节、义,秦腔唱的是秦人生命意识的共鸣与呐喊,也许这也是为什么西安同样成为全国摇滚乐重镇的一大溯源——可以直抒胸臆、狂放不羁,性格豪放的西安人很容易从中找到灵魂的共鸣。
如今的西安音乐,在秦音唐乐中寻古,也在摇滚、民谣与嘻哈中访今:许巍低吟“总是在梦里看到自己走在归乡路上”、郑钧深唱“吼一句秦腔你热泪纵横”,几乎每个西安人都知道的王建房、马飞等本土歌手,荧屏热播的说唱综艺节目,则让全国乐迷认识了来自西安的、饱含生命力和真诚表达的嘻哈说唱。
西安音乐厅、陕西大剧院、易俗大剧院……星罗棋布于城市四方的高水准演出场所,让全国乃至全球顶级戏剧与音乐演出充盈着市民游客的生活。夜幕下,永宁门、文昌门等城门洞中,同样成为来自五湖四海爱乐年轻人的网红打卡“景点”——从“长安里”,到“听南门说”,西安新生代的音乐人们,在这里唱响讲述长安的民谣,歌者自由的弹唱与听者沉静的聆听,与城墙共同交织出别样的混响。
从创作到扩维:“西安制造”在文艺建设中擦亮金字招牌
文化的特质,往往决定了一座城市的气质,西安的文艺范儿是厚重的,是壮阔的,也是新潮的,时尚的。从古调到今弹,如今的西安以高度文化自信打造着城市文艺舞台的古韵今风,不断增加艺术舞台、影视领域之中的文化新供给,于扩维中推动着千年文脉与世界联通。
依托古城丰厚的文化资源,推进集影视创作、投资、拍摄、制作、文创衍生产品开发、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全影视产业链,西安影视创作领域近年精品迭出,诞生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精神的精品佳作。这些年,《西京故事》《白鹿原》《那年花开月正圆》《千里雷声万里闪》《装台》《大秦赋》《柳青》等电视、电影作品热播热映,不仅刷新着西安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新高度,更潜移默化推动着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传播:展现新老秦人勤勉振奋、追逐梦想的精神和故事。
从西安“出发”,把文艺好故事讲给中国听,讲给世界听,我市文艺工作者近年推出了歌剧《张骞》、舞剧《传丝公主》、秦腔《易俗社》《司马迁》、舞剧《门》、儿童剧《我们是秦俑》《火印》、豫剧《秦豫情》《向北·向北》等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色、鲜明中国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儿童剧《二十四个奶奶》在塞尔维亚荣膺26届苏博蒂察国际儿童戏剧节最佳剧目奖和最佳表演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