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板胡 >> 板胡图片 >> 正文 >> 正文

天津记忆丨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来源:板胡 时间:2022/12/9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家比较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160310/4784646.html
                            

评剧

项目批次:第一批项目类别:传统戏剧

年,年,宝坻文化局和天津市评剧院申报了评剧项目,并分别入选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剧初始得名蹦蹦儿、落子,一度又名平腔梆子戏,年正式使用评剧的名称。它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及东北等地,在剧坛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天津是评剧艺术的发祥地。年,以评戏创始人成兆才为首的“平腔梆子戏”进津演出后,评戏在天津急剧发展壮大起来。成兆才编写的许多剧目技巧成熟,地域色彩突出,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从而确定了评剧较为稳定的表演风格。

新翠霞

从年到上世纪30年代,在天津的评剧班社发展到几十个,成为专业队伍的鼎盛期,并涌现出以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为代表的一批杰出的女艺人,开创了天津评剧四大流派的格局。她们的演唱风格在当时立刻就成为天津评剧艺术的主流,叫座率一时超过京剧大班,天津的许多大、中、小戏院被评剧班社占用。

鲜灵霞主演《包公三勘蝴蝶梦》

与此同时,外省市纷纷到天津邀请评剧班社演出,各班社以天津为大本营,先后赴东北、华北、华南、西北等城市演出,一时间天津成为传播评剧艺术的集散重镇。

新中国成立后,评剧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天津,荟萃了一批评剧名家。创作、演出了大量古装戏和现代戏,培养出几代评剧传人。同时,天津评剧在社会上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爱好者遍布城乡,演唱评戏成为市民休闲生活的重要内容。

《村南柳》群戏

天津评剧艺术的演变、形成和发展源于民间,深受天津地域历史、民俗文化的影响,体现着天津地域性发展——运河文化和码头文化的传统。保存、发展这一剧种具有深远的历史、民俗、文化价值。

河北梆子(卫派)

项目批次:第一批项目类别:传统戏剧

年,河北梆子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北梆子渊源于“山陕”梆腔,在未正式命名河北梆子(年)前,泛称“秦腔大戏”,又因其唱腔中有一枣木梆子击节打拍,故简称梆子或梆子腔。在清同治、光绪年盛行于直隶省,称直隶梆子。清光绪二十六年(年)前后,随着天津由燕赵村寨向“北洋”商城的转变,带来它声腔艺术上从慷慨悲歌到风光华彩的转折,人称“卫派”梆子,又叫“直隶新派梆子”,带有浓郁的天津地方色彩。

左三为银达子,左一为韩俊卿,左二为王玉磬,左四为金宝环

“卫梆子”传燕赵之声,融津卫之韵,承直隶之腔,流山陕之源;经由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三岔河口、九河下梢之津卫文化哺育而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天津梆腔先辈,从结构到内容上完成了对“山陕派”“直隶老派”梆腔的划时代改造。

在结构上,加入了女演员,使舞台表演更加自然、合理;在唱腔旋律、唱法,道白、表演及剧本方面大胆改革,形成了新的舞台艺术样式。合于时代的“卫派”梆子风靡剧坛,成为河北梆腔的主流,并形成了河北梆腔空前的繁荣局面。影响已远及京、汉、沪、苏、浙、鲁及东北地区,天津成为新派河北梆子的发祥地。

天津“卫派”梆腔前辈改革不辍,为适应天津人多层次审美要求,逐渐形成不同的流派和唱腔。它以独具特色的老生演唱和大批女演员的出现为标志,到20世纪50年代得到更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既有与京剧言(菊朋)派相媲美的银达子(王庆林)派声腔,又有和程(砚秋)派同出一辙的韩(俊卿)派风范。有代表时代审美、声色铿锵、行腔流畅、收腔干净利落的新派老生王(玉磬)派,还有在河北梆子“花旦”中,始创有别于“青衣”音色,贴切地塑造二八俏佳人声韵的金(宝环)派和以酣畅淋漓、一气呵成为特点的宝(珠钻)派“青衣”等。在主奏乐器传承方面,至今坚持使用板胡,这种丝弦演奏形式演奏难度大(京、冀两地已改用钢弦演奏形式),演出效果十分突出。

新中国成立后,将形成于燕赵地域的梆腔正式定名(年)为河北梆子。天津市先后组建了天津河北梆子剧团、天津河北梆子剧院,下设一团、二团、小百花剧团,排演了一批“卫派”代表剧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秦香莲》《喜荣归》《打金枝》《袁凯装疯》《庄稼院的红辣椒》《御扫帚》等。

天津河北梆子具有津卫文化的深厚底蕴,其发展史见证了天津大商埠、大码头对一个传统剧种成功地改造过程,传达出特定地域的文化观念和审美风尚,具有历史文化的价值和研究价值,是中国戏剧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消息来源

天津非遗中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7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