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春花秋实,与我可爱的学生同台是我最开怀的事。看着他们一路成长,用音乐放飞他们,在舞台上成就他们的音乐梦想,是我们师生共同的努力。这过程中有汗水、泪水,更有彼此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其中的幸福言之不尽,回味不尽。
我常会想念我的老师们,和他们鲜活动人的音乐。在我的音乐生涯中,除了在音乐学院附中、大学接受了系统而全面的专业训练,我还有幸随诸多名师修习二胡、板胡、高胡、京胡、坠胡等民族弓弦乐器以及古琴、琵琶等,由此形成我音乐学习、表演实践的两条路径。经由多年的学习和积累,我能够掌握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把握中国音乐的审美特性、语言特质和独特的技术技巧。与此同时,我还通过对大量二胡创作作品、移植作品和大型作品的演奏和诠释,兼顾中国音乐“母语”文化特性和多元文化环境中“非母语”音乐特性的表达,逐渐形成了“双语”化的音乐诠释能力。
二胡“双语”教学,是我自年回到母校后,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经不断探索、积累,逐步形成并完善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所谓“双语”,简单地讲,就是指二胡的“母语”和“非母语”。不论是“母语”还是“非母语”,都是一种文化的呈现。其文化内涵既有演奏技术技巧层面的内容,又有音乐语汇、风格层面,以及人文精神、性格、气质层面的内容。二胡的“母语”,主要是指中国二胡音乐中,那些来自传统、民间,具有二胡传统文化特质与独特意蕴的音乐语言、语汇,不但体现在二胡的演奏技法中,还体现在与中国风格气质相关的人文情怀和情感、精神中,并具有一定的文化品貌。在二胡“双语”教学的训练和演奏中,除了要求对“母语”的传承、学习和训练,还有辅助性的“非母语”的训练。二胡的“非母语”,不但包括身处当代中国多元文化环境中,对西方乃至世界不同民族、国家弦乐艺术以及各类音乐的借鉴,同时也包括对许多风格、语汇多样、具有创新意义二胡作品的学习。这方面的学习,同样会延伸到从演奏技法到音乐语汇、情感及人文精神、性格、气质的学习。在我的教学中,这两个方面的培养训练是并置交错的,每一位学生都要接受“双语”中不同语系的训练。
在二胡“双语”教学训练中,是将演奏技法、音乐语汇、风格气质等方面的内容,贯通在一起,在学习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这种整体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这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将技术技巧、风格情感的音乐表现通过分阶段分级训练,再进行整合的训练方式是不同的。这样,在二胡的“双语”教学中,不仅传统的、民间的与外来的、新创的音乐语言需要学习、传承,在演奏中都要能够有所把握和表达,并且,演奏技法、语汇风格和精神气质这三个不同层面的能力训练与音乐表达等,都必须相交融汇,从而形成与日俱增、整体发展的演奏能力。当我们身处日新月异、不断变异的现代文化环境中,特别是面对多元文化环境所呈现的现代文化发展态势时,我们不能只是沉溺或固守在传统、民间之中,更不能抛弃我们的传统母语去应对现代文化的变异和更新。这是因为,我们的学生,今后要面对的,可能是比我们过去和今天面对的要更为复杂、多元的文化生态环境。所以,我在二胡教学中是在不失本源的前提下,兼顾到“母语”和“非母语”这两个语系的相互交融,并且通过对这方面大量教学资源的分类以及演奏中的分类、比较、参照、迁移、生成、内化等,以有效的训练和引导,开发激活学生的潜质和能力,使学生在当代多元文化环境中,能够有更强的应对能力。在不同的音乐表演形式中,面对不同音乐语汇的表达所带来的丰富而富于传承力与创造力的音乐表达,在实践上也是和社会的现实需求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也正是和自近代以来从刘天华、华彦钧(阿炳)到刘文金几代人的努力方向及其成果总体上是一致的。
年仅16岁的谭欣同学,在接受我的三年训练研修中,通过系统的规划与训练,学习了涉及独奏和重奏的70多首风格、类型各异的二胡作品,并能够在演奏中,透过技术技巧和音乐语言的运用,抒发她内心对音乐和生活的感受,用智慧去面对音乐和生命。今天音乐会的演奏,正是基于她在二胡“双语”教学训练中的高效学习。这是我们师徒通过共同努力呈现的一场音乐会。这个呈现,也是对当下二胡的学习、训练及有效方法,以及教学理念及其实践的一个检验,希望这场音乐会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启示。今天,在二胡教学中,我们的信息、科技手段和相应的教学条件、教学资源,已经远远超越了历史上二胡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虽然就二胡艺术发展所依赖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态的需求和适应程度讲,从某种意义上讲,与过去二胡的发展土壤和文化环境相比较,今天未必是有优势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探索、智慧和努力,以主动选择、主动担当的姿态,应对和适应当下社会文化环境,借助丰富的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和更加切合实际的培养模式和训练方法,让我们的二胡教学及文化传承更加有效并得到健康的发展。
常有学生问及我的理想何在?我的心告诉自己:面对音乐永不倦怠,用虔诚之心,拥抱观照一切;面对学生永不倦怠,激活他们的心智情怀,放飞他们,在音乐世界中畅游,释放表达内心对音乐和生活的领悟。
音乐之缘,让我与学生如弓与弦的和鸣,彼此相依相托,奏出心中的弓弦情。今晚的舞台,我们将共同见证——“欣”弦飞扬
宋飞
音乐会感言:转眼间,我已经上高三,跟老师学琴我们一起度过的这几年,回头看看,感慨良多。作为老师最小的学生的我从天真懵懂,觉得老师是女神,到渐渐长大,觉得老师又像是我的朋友、我的家人。
知道要开这场音乐会时忐忑又激动,但老师对我笑着说:“我觉得你可以!”短小的一句话却包含着肯定和信任。
这次音乐会的曲目是多元风格的,有传统作品、随想曲、移植作品和协奏曲。在传统作品中又包括了地方风格作品、孙文明作品和华彦钧作品。在学习传统作品中的《燕赵春潮》时,为了体会慢板中黄骅渔鼓的韵味,老师让我先唱,唱会了再动手拉琴,在唱的过程中体会行腔和旋律进行中的收放。老师还请作者宋国生老师亲自演唱了黄骅渔鼓,听着这一字一句,那些腔调韵味就像是被赋予了生命一般,展现着他们独特的魅力。
在小提琴移植作品《塔吉克舞曲》和《引子与塔兰泰拉舞曲》的学习过程中,面对快板里大量借鉴小提琴的高难度技巧和跳跃的音符,老师带着我分析调式与旋律走向,分出句子后,再通过得出的结论一一化解高难度的技巧。再去看小提琴的演奏,学习小提琴技巧的优势,取长补短。而慢板老师却让我自己发挥想象,用悠扬的旋律描绘出我心中一幕幕的画面。
在生活中老师也无时无刻不在引导着我,引发我自己对音乐的联想,鼓励我对音乐有自己的理解。老师说音乐中有真善美,要勇敢表达自己,没有束缚,要合自己的心,最真的就是最好的。音乐一响起,世界就是你的了。老师告诉我:“小时候的纯情无畏、虔诚本真是永远不能丢的,真正的艺术人,都会保留初心的那份纯真与虔诚。”
记得13岁第一次参加师生音乐会时,音乐让我获得掌声和鲜花,我记得老师看着我时的那个暖暖的笑;记得14岁第一次独奏音乐会之后我们的拥抱和感动的眼泪;记得《如来梦》套曲音乐会之前上课时老师充满爱意和期盼的眼神······我爱老师,老师就像我的妈妈。我爱她开心地笑起来时的样子,爱她说话的声音;爱她上课对我孜孜不倦的教导;爱她在舞台上的光芒四射,爱她私下里的亲和幽默。她是那么温柔,那么美,又那么追求极致。老师让我相信没有不可能。老师“不放弃”的精神和对音乐发自内心的热爱与执着一直深深影响着我。老师的音乐就是生命的直抒。
这场音乐会是对我这一阶段学习的一个总结和汇报,同时,这场音乐会也是一个新的开始。下一个阶段的学习也即将拉开帷幕。我一定会更努力,希望以后的自己再回望现在,能够感到欣慰和幸福。而现在的经历,都将成为我成长路上的足迹和回忆;老师教给我的一切,将会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我的心,照亮我前行的路······
谭欣
年10月17日
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歌剧厅
“欣”弦飞扬—宋飞二胡学成果汇报音乐会
宋飞著名胡琴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表演艺术委员会主任、二胡学会会长。曾荣获国务院颁发的特殊贡献奖、获国家表彰的“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曾获首届“ART”杯国际比赛二胡专业组一等奖(),中国“金唱片”奖(),中国唱片“金碟”奖(),中国十大发烧唱片奖()、中国音像博览会“特金奖”(),亚洲十大发烧唱片最佳唱片奖和最佳演奏奖()等重大奖项。
自年以来,宋飞在中国以及亚洲、欧洲、北美洲、澳洲各国举办了多场个人独奏音乐会。因其精湛、高超而极富艺术表现力的演奏才华,被誉为世界级的中国弓弦艺术演奏大师,曾出访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曾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林肯中心、柏林爱乐大厅、维也纳金色大厅、悉尼歌剧院等音乐殿堂演奏并传播中国音乐,其演奏受到观众的高度赞赏。
宋飞自幼得到其父宋国生教授严格且科学、系统的二胡演奏训练,16岁时因精湛的演奏而倍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