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兰沅:跟梅兰芳伴奏加二胡的起始
二胡在京剧舞台上是有年代了,不过当年用的时侯不多,不像现在二胡伴着京胡,成为件奏青衣唱腔不可少的乐器。
我想先来谈谈过去是怎样用二胡的。二胡在梨园界称为“苏胡”,因为它是上海唱“苏州滩黄”用的件奏乐器。在上海则称为“二胡”。
梅兰芳与徐兰沅(前右)王少卿(前左)
《西施》提起了吴宫心惆怅
演唱:梅兰芳
操琴:徐兰沅京二胡:王少卿司鼓:何斌奎
(年新乐风公司)
过去京剧舞台上所演的《荡湖船》,其中唱的“闹五更”、“十八摸”,就是用二胡伴奏,连小花脸的那段数板也夹杂着苏胡伴奏.琴师是不预备二胡的,而是由唱《荡湖船》的旦角自己带,跟包的在临唱前交给琴师,戏完了琴师再将二胡交跟包的,这就是我所知的过去的用法.
徐兰沅与梅兰芳
记得一九二三年在北京,我们排新戏《西施》,梅先生感到音乐伴奏单薄,就和我商量,恰恰我当时也有同感,就用了很多乐器来试听,首先是四胡,觉得加它以后,反而削弱了京胡脆亮的音色,,用大忽雷小忽雷试,觉得很乱,最后就用最普通的二胡来试,大家一听之下,都觉得挺圆滑,京胡被衬托以后,更好听了,因此就决定用二胡。由王少卿先生兼拉(因王少卿先生当时随其父王凤卿先生操琴),但不是有唱必加,而是加在唱腔优美的地方。
徐兰沅先生操琴
当第—次二胡件着京胡在舞台上出现的时候,观众觉得很新鲜;反对的也有,认为没有月琴清脆明镜。当时议论纷纷,经过一些时以后,人们的耳音也就换过来了,不满意的人也无意见了。接着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就是伴奏方法感到单调。经过研究后,我们使用了京胡和二胡相差八度的关系加了些变化,如京胡拉西皮导板是由里弦的6音起,二胡则翻到外弦拉中音6,为时不久,又复感到单调,原因是虽然增添一些变化,基本上仍然是齐奏。后来我与王少卿先生做了一次比较细致的研究,决定吸取老生的裹腔的伴奏方法,与京胡的随腔伴奏并列,同时又采用了大小嗓“调面”与“调底”高低结合的唱法用于两个乐器,以唱腔旋律为主,在齐奏的基础上,各自变化,在曲调的进行中有时并驾齐驱,有时又异道而同归,时分时合,听起来比纯齐奏的效果好得多。
王少卿
从此以后,二胡伴奏渐渐为人们所熟悉了,继而也很喜爱了。从那时起发展到今天,也就成为青衣唱腔的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后来又经过乐器制作者们根据京剧胡琴的特点,演奏风格,创造出音色洪亮专用于京剧的二胡(一个时期称梅派二胡),这样,京剧二胡与苏胡分开了,从而二胡在京剧乐队占有了重要地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