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板胡 >> 板胡优势 >> 正文 >> 正文

他是梅兰芳好友,写下京剧曲谱开山之作,许

来源:板胡 时间:2022/11/5

温州三十六坊昨天

温州最早的戏园当属县城隍庙,旧址位于今公园路西头。晚清以来,各地戏班云集此地演出。年,中国第二个京剧科班、温州“尚武台”就在这里开始第一次演出。

京班“尚武台”成立于年,温州新泰铜店老板洪可闻招收四五十名十多岁幼童,聘请北京戏曲教师教习西皮、二黄等戏。西皮、二黄是徽调的主要唱腔,因此徽调也被称为“皮黄”戏。国粹京剧由徽调发展而来,后经程长庚、梅巧玲、谭鑫培等演员的演绎,不少剧目的唱腔和过门等乐曲均已定型。而此前,京剧是没有曲谱的,以老师口授为主,这给京剧推广带来障碍。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温州人郑剑西参照昆曲记谱方式,为京剧名段谱曲,他是中国第一位用工尺谱记录京剧唱腔的人。

郑剑西(~)名闳达,瑞安城关人,旧制瑞安中学毕业,擅长胡琴、围棋、书、画等,被时人称为才子;年轻时赴北京谋事,并拜陈彦衡为师学习胡琴,抗战之前一度供职河南省政府秘书处,任上曾邀梅兰芳到河南做过义演。新中国成立初,郑剑西出任上海戏剧改进会创作室编导,其间编写了大量剧本,为京剧发展作出贡献。他的作品《二黄寻声谱》被称为我国京剧曲谱开山之作。

“迎梅专使”琴技蜚声

胡琴是中国传统的拉弦乐器,属少数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就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之句。如今的二胡等,就是由胡琴分化而来的。年,梅兰芳首创在京剧伴奏乐器中增加二胡,使京剧音乐更加丰富。后随着地方戏剧唱腔风格不同,逐渐细分出京胡、板胡、四胡等乐器。郑剑西令人津津乐道的,除了为京剧谱曲、编写剧本,还有他高超的京胡演奏技艺。

胡琴

年,郑剑西“北漂”京城,拜师有“胡琴圣手”之称的陈彦衡(~)学习技艺。陈彦衡是著名的京剧乐师,与京剧名角谭鑫培等人来往密切,京胡伴奏造诣深厚,梅兰芳等人都曾受他指点。

名师出高徒,郑剑西虽京胡冠绝一时,却并没从艺,而是宦海浮沉,抗战前曾一度供职河南省政府秘书处,任上曾邀梅兰芳到河南义演。

年,河南发生重大灾情,民不聊生。因与梅兰芳、程砚秋等名角多有交情,郑剑西应命前往上海,邀梅兰芳等人赴河南赈灾义演。梅兰芳接到邀请后,应承来开封演出。于是年6月,郑剑西专程到上海接梅兰芳一行60余人来开封义演《宇宙锋》等剧。因为这事,郑剑西还被称为“迎梅专使”。而这一年的3月,梅兰芳的小儿子梅葆玖才刚刚出生。

京剧“四大名旦”

郑剑西琴拉得好,还曾为梅兰芳伴奏,于是坊间就有了很多传闻:如郑剑西能凭一条琴弦的京胡,为梅兰芳弟子海碧霞伴奏大段唱腔等故事。其实这些传闻,有的不仅张冠李戴,还无中生有,但也从侧面表达了时人对郑剑西琴技的钦佩。

三官殿巷温州大戏院,曹畹秋曾在这里演出

名声在外的郑剑西,抗战时期有次来温州城区,住新同华旅馆。一群京胡爱好者前去拜望,定要请他演奏。当时郑剑西正酒后,见“粉丝”热情,也就兴致勃勃为他们演奏一曲。郑剑西的“粉丝”,除京胡爱好者外,还有京剧名角。不少来温演出的著名演员,都会前来拜访他,并请他伴奏。如著名演员曹畹秋,一来温州就会先去瑞安拜访郑剑西。她在瑞安演出时,也是请郑剑西为她操琴的。

曹畹秋是安徽省京剧团的文武花旦,其“跷功”绝技曾震惊舞台。新中国成立后,数次组班到温州演出,她的《玉堂春》广为温州观众喜爱,据说演出达百场之多。

“二黄寻声”为京剧记谱

在西洋简谱传入之前,中国传统记谱方式有十多种,如工尺谱、琴谱(减字谱)、燕乐半字谱等,都是以文字方式来记录,即文字谱。而随着京剧唱腔的稳定,急需一种方式将它们记录下来,以利于推广和发展。郑剑西选择了工尺谱为京剧谱曲,并写成《二黄寻声谱》一书。

工尺谱属文字谱之一,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工尺谱以“合、四、上、尺、工、凡、六”等字作为音阶的符号,相当于简谱的“”。

骂曹工尺谱

《二黄寻声谱》年由当时的上海大东书局出版,书内配有郑剑西的肖像,后页还有刘豁公的七言题词:“手理丝桐寻板眼,舌翻珠玉辨团尖;分明不是人间曲,一字何辞报一缣”。

刘豁公(—?),桐城县市乡(今城关镇)人,近代戏剧理论家,曾主编《戏剧月刊》。

在这本书里,郑剑西不仅用工尺谱为京剧名段谱曲,还对京剧角色及演员身段、胡琴演奏等均作了系统论述,被当时的初学京剧者奉为圭臬,也被称为是我国京剧曲谱的开山之作。该书出版后的第二年,郑剑西再次精心编写,于年12月出版了《二黄寻声谱》续集。

《二黄寻声谱》封面

新中国成立后,郑剑西在周信芳等人介绍下,应聘任“上海戏剧改进会创作室”(后归上海京剧院)编剧。在此期间,郑剑西参与编著了大量戏剧作品。如参与集体创作的剧本有《闯王进京》(周信芳演)、《黑旋风李達》(王正屏演)、《李与燕青》(王正屏、李仲林演)。个人编写的有《三盗芭蕉扇》(李仲林、王熙春演)、《梁山伯与祝英台》(王熙春演)、《红旗魏胜》(李仲林演)等,以及个人编写尚未上演的有《白蛇传》、《玉簪记》等。

亲传弟子多为京剧名流

郑剑西拉琴名气大,也收了不少学生。著名音乐律学理论家、原天津音乐学院院长缪天瑞(~)先生,年少时就向他学过京胡。

缪天瑞也是瑞安人,在当时他的眼里,郑剑西先生的教学方法很是奇特,“只给示范拉西皮、二黄一二次,接着就叫我们自己拉了”。缪天瑞先生曾在百岁高龄时回忆起这段往事,仍为丢失了郑剑西先生送给他的一把京胡而可惜。

在郑剑西的亲传弟子中,还有许思言、厉不害等国内京剧界名流。

许思言肖像(摄于年)

许思言(~),原名许铁生,著名剧作家,是温州五马街绸布巨贾许漱玉(徐云章)的儿子。

许思言少年起喜爱京剧,在念中学时就显露天分。初二时,他应父命到上海一家绸布店“学生意”。大上海戏曲舞台繁荣,他白天学生意,晚上看戏,观摩了不少名家演出。

从上海满师回乡,许思言为学戏到处寻师访友,结识了蛰居家乡的郑剑西,并拜他为师。郑剑西成了许思言京剧登堂入室的领路人。年,郑剑西到上海京剧院担任编剧,许思言为继续跟他学戏,也去了上海。随着戏曲文艺的繁荣,国营剧团急需编剧,上海市文化局特地举办编导学习班。经过考试,许思言被上海市人民京剧团录取,成了郑剑西同事,还是同一个办公室的。

许思言著有《老生流派讲话》、《东郭先生》、《红旗魂》、《劫皇纲》、《七侠五义》、《海瑞上疏》等40多部京剧剧本,对弘扬京剧艺术作出贡献。

厉不害京胡专著

而温州的厉不害,也随郑剑西学胡琴。他是上世纪40年代京剧票房的中坚人物,后定居上海。与郑剑西一样,厉不害也拉得一手好京胡,著有《京胡演奏基础》(年北京音乐出版社出版)一书,剧界评价颇高。

厉不害还与他人合作出版有《京剧曲谱精选》二辑。书里详密记录各种京剧经典曲谱,并对“京胡托腔”方面作了深入阐述,是一本京剧爱好者的必备工具书。

参考资料:

《京剧曲谱:温州独占鳌头》作者沈不沉

《戏缘》作者孙崇涛

《许世开:我的父亲许思言》《缪天瑞:人生朝露艺术千秋》作者孙金辉温州都市报

《著名琴师郑剑西》作者陈乐书张慈恩

《梅兰芳开封义演留美名》

编辑陈复

美编陈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