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剧音乐
01音乐
绍剧音乐,有3种基本定调,以笛色定调为准。绍剧现今所用之笛,筒音约略为D,其定调分别为:尺字调,笛全按作6,板胡定弦5~2,1=F;正宫调,笛全按作2,板胡定弦1~5,1=C;小工调,笛全按作5,板胡定弦4~i,1=G。
02唱调
绍剧剧唱,以〔二凡〕、〔三五七〕为主要唱调,兼用〔扬路〕、〔西路〕以及调腔、昆曲,并以小调、杂曲作插唱。
〔二凡〕唱腔高亢激越,紧拉慢唱,拖腔可由演员根据表演需要随意发挥,不受乐曲限制。〔三五七〕的主干唱调为〔太平三五七〕,因唱句以前句三字和五字、后句七字组成而得名。〔三五七〕属早期吹腔,唱腔委婉,宜于铺叙情事。
〔二凡〕、〔三五七〕两支主干唱调率辅助唱调和腔句组连成套,成为“双唱调板套体”,即“〔二凡〕~〔三五七〕套”。绍剧的“〔二凡〕~〔三五七〕”以其3种不同的定调,构成“尺调〔二凡〕~〔三五七〕套”、“正宫调〔二凡〕~〔三五七〕套”和“小工调〔二凡〕~〔三五七〕套”。
〔二凡〕唱辞为七言或十言齐言对偶句,可加逗、加叠。辞段中,除起句用韵外,奇句可韵可不韵,偶句必韵。唱调按上句、下句、结句落音的不同及演唱时的组合,有3种段式:
甲种:上句落2,下句落5或3,结句落1,为尺调生(男)腔及正宫调旦(女)腔的落音形式;乙种:上句落6,下句落3,结句落5,为正宫调生(男)腔及尺调旦(女)腔的落音形式;丙种:上句(起句)落6,以后各上句落2,下句落3,结句落5,为正宫调外腔专用落音形式。
小工调〔二凡〕生(男)、旦(女)腔落音形式与尺调相同。
〔二凡〕以散唱的旋律咏唱文辞。有以不间断的旋律连续咏唱一文句,伴奏者辅以“过门”的,为一文句一“过门”;也有将一文句咏唱为二分句,分句之后各辅以“过门”的,为一文句含二“过门”。按唱辞文句步节,曼声吟咏为唱时,其旋律含有语读入乐及华饰为腔两个部分。华饰为腔加以铺陈,成为起伏跌宕、长音花腔相间的长腔,称为“海底翻”。腔,是〔二凡〕音乐特色之所在。这种腔(包括“海底翻”)在各个演员唱口中,很不相同;但在同一演员唱口中,则相对不变,由此形成唱腔的个人特点。“海底翻”的运用,为演员演唱提供抒发感情的音乐手段。加腔字位,常为第四、七字,次为二、五、六字,偶见一、三字。“海底翻”的腔位,习用于七字句的第四、五、六、七字。“海底翻”形成于20年代,此后乃有以唱擅长的名伶。
〔二凡〕以散唱为特征,其唱腔、唱段、唱句,无一不为散唱。伴奏则分有板及无板。伴奏有板而唱腔散板,即为“整板散唱”;伴、唱皆散,即为“散板”。“整板散唱”有〔二凡中板〕、〔二凡慢板〕、〔二凡快板〕;“散板”有〔二凡浪板〕及单句作引的〔二凡倒板〕。“整板散唱”的基本过门,为可无限反复的十六板,演唱者可因无确定的起唱处而随意起唱。当唱至分句或句末落音并稳定后,伴奏接以重复(以邻音为华饰)落音的“小过门”,然后进入基本过门,以待演唱者接唱下一文句。如此敷衍入唱,以至成段。“整板散唱”的伴奏板速,大致是二分音符=50至二分音符=左右,其中又分为慢、中、快板:
〔二凡中板〕原称〔流水二凡〕,简称〔流水〕。唱辞字距近似自然状态的文辞诵读。板速四分音符=左右。〔二凡慢板〕原称〔慢二凡〕。唱辞字距较宽,每多加华饰性的腔,具有吟咏或咏叹情调,伴奏旋律亦多加华饰。板速四分音符=60左右。〔二凡快板〕原称〔快二凡〕。唱辞字距紧促,情绪亦较为激烈,伴奏旋律有删简。板速四分音符=以上。
散板(散唱散伴)的唱,有〔二凡倒板〕及〔二凡浪板〕。〔倒板〕为单句,用于唱段的起始。除〔倒板〕外,其慢、中、快、浪诸板,皆可独立敷唱文辞,构成唱段。大段敷唱的基本连续顺序为〔倒板〕→〔慢板〕→〔中板〕→〔快板〕→〔浪板〕。亦可作别种组合。
50年代起,〔二凡〕出现两种原所未有的唱腔形式。一种是清唱形式:煞住急板繁弦式的伴奏,由演唱者徒歌清唱,每句唱腔后,依据唱句句末的落音,加以模仿性的小过门,有“五字音”、“三字音”之称,已成为程式;一种是原板、叠板、垛板形式:将〔二凡〕的散唱旋律在节奏上加以规范,而成“板唱”。此种唱腔多由作曲者编谱,虽应用较广,但未成程式。
〔三五七〕是以〔太平三五七〕为主干唱调,并统领若干附属腔句所组成。
〔太平三五七〕是由上、下句对置组合的独立唱调,其附属腔句亦具上句或下句性质。附属腔句各有大致确定的唱辞格律:专用于唱段起始的称“头腔”,有〔单顶头〕、〔双顶头〕、〔三五七头〕、〔大倒板〕等;专用于唱段结煞的称“尾腔”,有〔大落山虎〕、〔小落山虎〕等;夹用于头、尾腔之间,可不断反复的上、下句称“腹腔”,有〔六字句〕、〔七字句〕、〔短句〕等。还有不独立成句的附加腔,〔嗳腔〕、〔儿孙腔〕。〔太平三五七〕经“缩板”变化为〔硬合上〕、〔硬挖地〕、〔清板〕诸唱调,某些附属腔句也有“缩板”的唱法,只是无特定的称谓。
〔三五七〕因定调的不同,亦有尺调、正宫调、小工调3种。〔太平三五七〕的低唱,称为〔还魂三五七〕。伴奏若用唢呐(绍兴俗称“梅花”),称为〔梅花三五七〕。
绍剧〔三五七〕平稳细致,宜于叙事,而〔二凡〕慷慨激昂,长于抒情。许多传统戏中,平和场面一般唱〔三五七〕;矛盾冲突激烈场面,则唱〔二凡〕。两者相辅相成。
03其他唱调
〔扬路〕仅正宫调、小工调二种定调。旦腔称为〔高扬〕,生腔称为〔平扬〕。〔扬路〕起唱时,可有头腔,如〔顶头〕、〔新水令头〕等;结煞时,可加尾腔,如〔落山虎〕。
〔西路〕仅尺调一种定调。〔西路〕包括〔西路〕及〔西路二凡〕。〔西路〕生、旦同腔,有〔新水令头〕、〔懒画眉头〕等头腔及〔落山虎〕等尾腔。〔西路二凡〕仅旦腔。〔西路〕只用于《斩貂》一剧。
变化〔扬路〕及〔西路〕旋律以唱长短句的剧目有《醉酒》、《买胭脂》等,专辞专乐专用。
04乐队
绍剧的场面音乐,包括丝竹、吹打牌子及锣鼓。绍剧的打击乐用大锣、大鼓、大钹,气势宏伟,火爆炽烈,锣鼓点粗犷、朴实,自树一格,有“绍敲”之称。
绍剧〔三五七〕、〔阳路〕、〔西路〕的伴奏乐器以笛为主;〔二凡〕以板胡为主,辅以“斗子”(“金刚腿”)。乐队由6人组成,有“上三把”、“下三把”之分。“上三把”为鼓板、正吹、三弦;“下三把”为副吹、斗钹、小锣;尚有敲大锣者,兼管茶炊、刀枪把子,不列入上、下三把之内。50年代中期起,乐队逐渐扩大,增加笙、头管、琵琶、中胡、大提琴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