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年10月开始在网上发帖撰写“溧阳民间高手集锦”,至今已有两年多,写了二十多位溧阳民间高手。
今天,我的《高手在民间》来到了第二十五帖“溧阳民间高手集锦之二十五”,我的标题是:用瘦金体抄写《资治通鉴》全国第一人!我写的这位民间高手就是溧阳南渡镇西圩木杓兜村的施逸民。发现施逸民这位民间奇才,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朋友聚会上发现的。当坐在我旁边第一次见面的施逸民说他花十年时间手工抄完多万字的《资治通鉴》时,我正好一口酒刚呷到嘴里,酒杯端在半空,眼睛紧盯着这位近70岁的老者,也许此刻,空气也凝固了!
因为,符合我理想中的真正的溧阳民间高手毕竟太少了,在收集和撰写民间高手中,我对民间高手又有了新的认识和追求。我和施逸民聊天是在他南渡镇他的家中进行的。年10月22日,施逸民出生在木杓兜村的施家。爷爷当年是一位上进心很强、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不久他以自己的学识和才干加入了民国政府中央调查统计局,俗称中统。爷爷奶奶共养了五个男孩,施逸民的父亲是老二。五个儿子后来有做工人的,有开店经商的,有当老师的,有当兵的,这一家子工、农、兵、学、商全有了。
到了施逸民这一代,父亲养了他们弟兄姊妹六个,施逸民也是老二。到了8岁,他在木杓兜村的村小上学了,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他获得的奖状几乎把老家堂屋的老墙贴满了。到了年,他来到了南渡中学上初中,不幸的是,他遇到了动乱的年代,学校停课闹革命,大字报满天飞,初一还没念完的他无奈回到了家中,虽然后来南渡中学给这些学生颁发了初中毕业证书,但他们的实际文化程度只是小学毕业生。
到了16岁那年,老实巴交的老父亲托人让施逸民跟人学木匠,来到了溧阳老城北门水桥头蚕桑催青式老房开始了木匠生涯。满师后他一开始是跟着别人干,不久就自己干。这期间,他做家具、造房做门窗、种田什么都干,一切都是为了生计,为了糊口。年,江苏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来溧阳招工,好在那时不查祖孙三代了,再加自己的老父亲是实笃笃的农民,又有木匠技术又有文化的施逸民荣幸被省电建三公司录用为合同工。
大家知道,这合同工就是临时工,干得好单位就留你,干得不好让你回家。这个省电建三公司虽是省级公司,倒也是用人才的地方,正所谓“铁打的营房流水的兵”,在犹胜劣汰的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聪明能干的施逸民一直被单位所重用。从一个名不经传的小木匠成长为生产、安装、建设第一线的带班人,项目经理、工地负责人。后经严格的国家考核,成为一名国家高级技师!嚯嚯,一位小学毕业生,最后竟然成为高级技师,一路走来的历程,这不得不让人佩服不已!
但更为令人赞赏的是他在业余时间,做了一件简直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我在采访时专门询问他花整整十年时间,用毛笔手工抄写万字的《资治通鉴》的情况。施逸民说,我在电建公司工作,业余时间比较多,我又不会搓麻将、打牌,空余时间基本都是用来看书。《资治通鉴》我看了多遍,爱不择手,有一天我突发奇想,何不把它抄下来呢,其一可以打发时间,其二可以练习书法,其三也是阅读的过程。从年开始,他动手抄写《资治通鉴》,每天坚持至少抄写两小时,“一开始抄的时候觉得特别无聊乏味,但抄了一段时间后,就抄出趣味来了,既学到东西又很有成就感”。从抄写《资治通鉴》开始,无论公司的项目到哪儿,施逸民身边都随身带着笔墨纸砚,只要一有空闲,便进行抄写。在盐城、徐州阚山、安徽铜陵,甚至新疆伊犁的尼勒克县,都留下了他手抄《资治通鉴》的身影。年底终于大功告成。10年间,他用秃了一百多支毛笔。
昨天我在施逸民家,见所有的手抄本被整齐地码在一起。轻轻打开后,让略懂一点书法的我轻声叫了起来:“哇,全是用宋徽宗瘦金体抄写”!施逸民说:“整部手抄本共本、万字,全部垒起来可达1.6米高,有多斤重。
今年67岁的施逸民兴趣十分广泛,从年开始,他就开始参加业余的文艺活动。他非常喜爱乐器,家中的琵琶、笛子、邧、板胡、月琴、单簧管等随处可见,而且他的琵琶演奏和板胡演奏的水平很高,经常可以看到他演出时的身影。
在网络搜索了一下,就全国而言,年,北京的延庆县有一位70岁的老人曾经手工抄写《资治通鉴》,最后赠送给了延庆档案局。而我市的施逸民则是全国唯一的一位用宋徽宗瘦金体抄写《资治通鉴的》的传奇人物,也是全国有史以来抄写《资治通鉴》第二人。
用瘦金体抄写《资治通鉴》全国第一人施逸民
整部手抄本共本、万字,有多斤重
每本手工抄写的《资治通鉴》的书名、时间、起止页标得一清二楚
用瘦金体抄写的《资治通鉴》内页
本文作者:平陵一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