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于靖园
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的黄河流域,亦是我国非遗资源丰富的宝地之一。近年,河南省栾川县积极推动“非遗进景区”“非遗进民宿”,打造了鸡冠洞豫西小木作非遗工坊、陶湾镇“非遗会客厅”等多个特色文旅文创项目。
广阔天地栾川县近年来大力推动非遗进景区,为非遗的广泛传播和大力弘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无限的空间。
8月15日,在“河南DOU是好风光”暨乡村康养旅游推进会上,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河南省首批“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地区名单,栾川县成功入选。
据悉,“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地区将重点围绕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在“非遗进景区”、“非遗进民宿”、非遗研学旅游基地建设、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打造等方面下功夫,探索“非遗+旅游”发展新路径。
坐拥丰富非遗资源
栾川县,隶属河南省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东与嵩县毗邻,西与卢氏接壤,南与西峡抵足,北与洛宁摩肩,总面积平方千米,素有“四河三山两道川、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栾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目前全县共有各级非遗项目项。其中,省级非遗项目有6项,分别是:靠山黄、槲包、豆腐技艺、独角兽、老君山庙会、伊尹传说。
靠山黄戏以舞台演出为主,间或以坐堂、地摊等方式在特定场所演出。该剧种在声腔、角色行当、伴奏乐器、演出习俗等方面与其他剧种有明显差异:在声腔上落腔带“讴”(也有发“咦”音),在男声中叫“带喊儿”,在坤腔中叫“带响儿”;在角色行当上以须生(红生)、正旦和二花脸为主,中后期角色行当逐渐齐全;在伴奏乐器上早期为皮胡琴、枣木手梆和堂锣,后加入大锣、大钹、板胡等;在演出习俗上主要有祀神戏、庙会戏、亮箱戏、破台戏、打炮戏等。
槲包,是一种端午节习俗,分采槲叶、洗槲叶、焯槲叶(杀青)、泡四季豆、泡米、包槲包、煮槲包、送闺女等部分。
栾川豆腐是中国“北豆腐”的典型代表,其制作技艺最早出现在宋代,自明清盛行至今,作坊遍布栾川县各个村落。制作地道的栾川豆腐需精选本地种植的白小豆,使用石磨、土灶台、铁锅、淋架、包单布等工具,历经浸泡、磨浆、杀沫、过滤、煮浆、点浆、压制等工序方可完成。各个环节必须认真、细致,缺一不可,“点浆”是该技艺的核心。
“独角兽”舞蹈是一种古老的地方傩戏舞蹈,一般按照固定的程式套路进行表演,表演者分“武士”和“独角兽”两拨人:“武士”执叉,采取上打下踢、扫堂腿、打车轮、拉闪膀等动作勾引、逗弄“独角兽”;“独角兽”戴面具、披兽皮,通过扑、跃、腾、跳、滚、撕、咬、闪等动作与“武士”打斗,最终以“武士”取胜完成整个表演过程。“独角兽”多在节日期间表演,主要表达驱恶辟邪、祈福祭祀等内容。
“老君山庙会”来源于老子隐居老君山和老君山道教文化,一般在老君山脚下的十方院举行,“建醮”祭拜、祈福还愿、搭台唱戏、贸易集市,各路乡客群众云集于此,热闹非凡。
“伊尹传说”是广泛流传于伊河发源地上游地区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流传区域为栾川县全境,主要包括了“生于空桑”“莘氏抚养”“耕莘古地”“媵臣入宫”等主要内容,完整地记述了伊尹在伊河源头(闷顿岭)出生以后,因发洪水被母亲放在空桑树内,被采桑女莘氏救出后抚养成人,以“媵臣”身份陪嫁进入商汤王宫的过程。该传说弥补了《吕氏春秋》《史记》等正统史书对伊尹少年时期成长历程记载的不足,经后世不断完善、丰满,形成固定内容,在栾川县闷顿岭、漫子头、莘家庄一代群众中世代口口相传,流传至今。
破题融合发展
尽管拥有非常多的“非遗”项目,但是“非遗”与旅游、乡村振兴如何融合发展是需要破解的难题。
近年,栾川着力深化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积极推动“非遗进景区”“非遗进民宿”“非遗进校园”,打造了“黄河非遗点亮老家河南”重渡沟农耕村、鸡冠洞豫西小木作非遗工坊、陶湾镇“非遗会客厅”等特色文旅文创项目。
年,洛阳剪纸文化艺术馆落户栾川县潭头镇拨云岭村。每年,洛阳市剪纸艺术研究会定期组织老师对当地群众进行免费培训,通过订单式合作,助力群众增收。截至年底,当地已有余人从该项目受益,每人每月增收元,乡村群众真正实现了“守着娃,剪着花,养活自己又养家”。
栾川县首个非遗扶贫工坊——栾川豆腐制作技艺非遗扶贫工坊于年揭牌。该工坊位于陶湾镇张盘村,占地平方米,总投资余万元,其生产遵循传统栾川豆腐制作工艺,日产栾川豆腐0余斤,可安排当地贫困群众近十余人就业。把栾川豆腐做成“文化豆腐”,该工作坊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也使群众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年8月,在洛阳市栾川县陶湾镇红庙村元居自在民宿庭院内,栾川陶湾“非遗会客厅”启动。栾川陶湾“非遗会客厅”由中共洛阳市委统战部指导,民建洛阳市委、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旨在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推广,助力乡村振兴,助推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
位于民宿一层、面积约平方米的“非遗会客厅”内,以图片、实物的形式展示了剪纸、刺绣、绘画等非遗项目,其中还设有专门区域介绍栾川当地的栾川豆腐制作技艺、端午节习俗包槲包、靠山黄、独角兽等非遗项目。
在“非遗会客厅”手工体验室内,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游客和村民可以动手体验皮雕、剪纸、手工制作黑芝麻丸等非遗技艺,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非遗会客厅”发起人、民建洛阳市委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秦爱花介绍,一方面,主办方会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栾川陶湾“非遗会客厅”,将非遗项目与当地民俗、手工相结合,让非遗文化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带动村民创业致富。另一方面,“非遗会客厅”还会邀请非遗传承人开展公益课堂,讲述非遗故事,丰富文旅业态,让游客听见非遗、看见非遗、感知非遗,并通过对非遗项目的探究、挖掘、整理,为非遗传承传播贡献力量。
非遗进景区,为非遗的广泛传播和大力弘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无限的空间。今年8月,栾川县第三届高速免费活动期间,“感悟栾川触摸记忆”中原非遗项目走进8家4A级以上景区,为游客们带来一场又一场文化视听盛宴。
在鸡冠洞景区、伏牛山滑雪乐园、重渡沟景区、龙峪湾景区、养子沟景区、天河大峡谷景区、抱犊寨景区和老君山景区,8月1日—15日每天上午10点—11点和下午3点—4点,同时上演河洛大鼓、河南坠子、特技表演、笛箫表演、古筝、剪纸、陶艺等非遗节目。靓丽美景处,非遗传承人们热情精彩的演出,瞬间抓住了大家的注意力,游客们被唤起儿时的记忆,不禁驻足欣赏。
“以前只知道栾川县的景色很美,现在我会因为非遗而记住栾川。”来自广东的游客王川贝说道,在来到栾川县之前,他并不知道这里有这么多值得记住的非遗项目。他计划,以后会带家人一起来这里旅行。
发展非遗文化是促进乡村振兴、带动区域经济的重要途径。通过举办非遗、旅游、文创等活动,栾川县对非遗进行保护和传承,并让这些来源于百姓生活劳作、在世代更替中延展出文化之光的传统技艺,在得到传承与发展的同时,带动产业兴旺、村民致富,让非遗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
(《小康》·中国小康网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年10月上旬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