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罗腔,一种流行于山西省大同地区及河北部分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也是大同地区、河北部分地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之一。
罗罗腔是由戈阳腔演变而来,因由一人在前台演唱,众人在后台帮腔和之以“罗罗呦呦”之声而得名。它兴盛于清代乾隆年间,清末至民国时期渐呈衰颓之势。
它的唱腔主要有:甩板、流水、数词、平板、剁板、散板、娃子、哭腔、起膛等十多种,其中代表性唱腔为数词,它不仅说唱性强,还很具有曲艺说唱的味道。
而它的伴奏乐器则有文场、武场之分。武场乐器有鼓板、磕板、铙、钹、小钗、手锣、堂锣。配合动作所用锣鼓点,与山西北路梆子的锣鼓点基本相同,连接唱腔部分的锣鼓点则为自己独有。文场乐器有小板胡、曲笛、三弦、海笛、笙等。建国后又加进了二胡、中阮、大提琴、扬琴等,但仍以板胡和笛子为主。其中文武场乐器与梆子剧种大同小异,有些曲牌和锣鼓经也是从梆子剧种借鉴而来的。
《小二姐做梦》《读绒花》《龙宝寺》《黑驴告状》《锦缎记》《两狼山》《杨家将》《罗通扫北》《飞天闸》《描金柜》等四十多个剧目是它的传统代表性剧目。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杨晓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