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板胡 >> 板胡资源 >> 正文 >> 正文

折子戏赏析第五十八出琵琶词评剧

来源:板胡 时间:2023/5/19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科学大讲堂 http://m.39.net/baidianfeng/a_5066128.html

剧情

陈世美为荣华富贵而停妻再娶,当上了驸马。其原配秦香莲领儿女上京认夫,不料却被赶出宫外。三朝元老王延龄得知此情后,叫香莲假扮唱曲的村妇,在酒席宴前抱琵琶弹唱,试图打动陈。但陈仍不相认,并将香莲赶出京城。

赏析

评剧原名“平腔梆子戏”,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是流行于华北东北等北方地区的地方戏。其伴奏以胡胡(板胡)为主,打击乐器与京剧大体相同。评剧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影响很大。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小女婿》,新凤霞演出的《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东北韩少云演出的《小女婿》,都受到普遍的欢迎。

《秦香莲》又名《铡美案》,据记载此剧原始版本是梆子戏《明公断》,是梆子、皮簧剧种广泛上演的剧目。评剧老本子“琵琶词”一场,主要是老丞相王延龄的戏,喜剧色彩较浓,而秦香莲的戏词较弱。在重新整理剧本时,确立了矛盾围绕秦陈二人展开的主线,从而把戏的重点转移到秦香莲身上来,王延龄的戏相对进行了压缩,使其起烘托和调剂的作用。

琵琶词”一场充分体现了传统戏曲以少带多、以曲带戏的特色。全场以秦香莲的唱段贯穿始终,而唱词的内容又牵动台上三个人内心感情的变化,并引发其外部动作。以秦香莲来说,她此时的感情主要是“怨”而不是“怒”,因为她不得不顾及丈夫的前程、往日夫妻的情分以及王相爷相助的义举,再加上对陈世美的面目尚未彻底看清,还存有幻想,因此她此时的感情是隐忍、低沉、哀怨的。她希望通过倾诉昔日情分、自己侍奉公婆的辛苦、儿女对父亲的想念来唤得夫君回心转意,因此她的感情是“怨而不怒”,并时刻注意观察陈的反应,终于从低沉到激越,从希望到绝望。对陈世美来说,“赴宴”乃是违心之举,再加上之前有拒妻的行为,心理上经历了一番斗争,他此时的表现是装作纯为赴宴而来,摇扇摆头,一派悠闲,仿佛事情与己毫不相关。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随着秦香莲的倾诉,他摇扇的速度放缓且不稳,待至香莲唱出“儿女们终朝每日把他的爹爹盼,二爹娘想儿想得眼泪哭干”时,他终于不能无动于衷,扇子的幅度表现出内心的巨大波澜;等到香莲唱出“草堂上饿死了我的公爹婆母……我剪青丝换芦席尸葬荒山”时,他伏案装睡,实为掩饰内心的情感。王延龄一角的设置,既是剧情的需要,又延续了传统戏曲悲喜交融、擅长于悲情气氛中安排一些插科打诨的喜剧性调剂的特色。

“琵琶词”整个唱段由[搭调]、[二六]、[三眼]、[反调三眼]等板式组成。在唱腔设计上,小白玉霜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来设计唱腔,在保持了本派的艺术特点上进行创新。开头的“华堂上夫君豪饮妻卖唱”一句[二六]起调极高,表现秦香莲内心的悲切,有一种先声夺人的气势。接下去的唱腔急转直下为平缓的[三眼],秦香莲强压悲愤回叙往事,以求感化陈世美。在“他进京三年不回家转”时唱腔正调转人反调,似说似唱,自然流畅又深沉细腻、委婉悲切。结尾部分,又由反调转回正调,但唱腔更为紧凑,强度有所加强,表现香莲目睹陈世美的无动于衷,由悲切转为愤怒。

在表演上,小白玉霜扮相大方,善用眼睛传神,表演风格轻淡素雅,细腻含蓄,不浮不泛,所塑造的秦香莲形象标志着其表演艺术的成熟年《秦香莲》被拍成电影。

主演

小白玉霜(-),女,原名李再雯。山东人,评剧旦行演员。5岁随父逃荒到北京,被评剧演员白玉霜收为养女。14岁登台演戏在京津一带享有盛名代表剧目有《玉堂春》《临江驿》、《打狗劝夫》、《劝爱宝》、《珍珠衫》、《红娘》、《秦香莲》等。新中国建立后,她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率先演出了革命现代戏《兄妹开荒》《农民泪》、《九尾狐》、《千年冰河开了冻》《小女婿》、《罗汉钱》等,对评剧艺术改革和现代戏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艺术风格上,小白玉霜的演唱圆润隽永、低回婉转,讲究节奏的变化及快慢、轻重的对比;她的表演规范,身段潇洒大方,注意从人物的思想感情出发去安排各式。著名戏曲理论家张庚先生曾说“筱白玉霜是个大演员。”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