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狄光照(左)和哥哥狄光荣在家中唱迷糊戏。
12月16日,狄光照在家中边弹三弦,边唱迷糊戏。
“非遗”是解读一个民族文化基因的密码,是联结一个群体发展历程的纽带,是反映一个地方独具特色的注脚。
在六师五家渠市这片土地上,各族职工群众和睦相处,各种文化元素在这里交融所形成的“非遗”是一笔财富。
年,迷糊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迷糊戏是新疆别具一格的民间乡土弹唱、说唱艺术,在新疆传唱以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狄家三人一台戏
如今的垦区大地,天寒地冻、冰封千里,仿佛是一个白色的童话世界。
12月14日,记者还没走进六师芳草湖农场群众狄光照的家中,远远地就听见他家中传来一段悠扬婉转的旋律,伴着二胡、板胡声,清脆悦耳。
推门而入,只见狄光照家里坐满了来听戏的人。兄弟两人坐在沙发上,哥哥狄光荣拉着二胡,狄光照边弹着三弦,边扯着嗓子唱起来:“张连听罢王妈劝,句句在理是箴言,全都怪我爱耍钱,日子过得实艰难,思想起来悔从前……”
唱一段迷糊戏《张连卖布》,狄光照似乎完全进入角色,已是满面泪容,声调带着哭腔。
看着爷爷那一声声哀婉、高亢、激越、动情的弹唱表情,坐在角落里的小孙女狄宝佳跟着唱了起来:“从今不怕多流汗,一心一意务庄田,回到家里帮你干,劈柴烧火收鸡蛋,再不惹你生埋怨,我求四姐饶张连……”
听着小姑娘唱得有模有样,屋子里的人都乐得拍手叫好。
一曲唱罢,看着大家听得尽兴,狄光照高兴地说:“我们狄家三人一台戏,孙女今天这么一唱,迷糊戏就后继有人了。”
作为迷糊戏第五代传人,狄光照今年已经64岁,一心想让迷糊戏代代传唱下去,经常一句一句地教孙子、孙女。
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孩子们逐渐会唱多个剧目。“唱戏三分靠努力,七分靠天赋。没有天赋,你再努力也很难把戏唱好。”狄光照带着孙子、孙女,总会有意无意地唱几句。没想到,孙子、孙女现在都能登台表演了。
乡音未改情意浓
对狄光照来说,迷糊戏不仅是老一辈人留下来的一门手艺,更是一个留住乡愁的音符。
据狄氏家谱记载,甘肃镇藩县(现民勤县)狄家老二狄发富带着妻子和兄弟老三,牵着一头毛驴,背着一口铁锅,脖子上挂着一把二胡,迎着大漠风沙,越过千沟万壑,唱着家乡的迷糊戏,沿着河西走廊一路西进。
狄家兄弟日行夜宿,大半年后来到呼图壁河下游。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美、人迹罕至,狄家兄弟寻了大半年,终于找到了如梦幻一般美丽的地方。
兄弟二人白日垦殖筑家,夜晚为了排遣思乡愁绪和郁闷孤寂,常常会唱迷糊戏。“新疆人不是说么,女的急了嚎(哭)来,男的急了喊来。我们的祖辈来到新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困马乏时躺在土炕上却思念家乡,难以入眠,只能喊上几嗓子,喊着喊着就迷糊了。”狄光照这样解释迷糊戏的由来。
若干年后,狄家人丁兴旺,老二家养了6个儿子,其中老六唱迷糊戏唱得最好,并且组建了戏班子,在呼图壁、昌吉一带走唱,用现在的话说,他是职业迷糊戏演员。
此后,狄家人一代传一代,把迷糊戏作为看家本领传授下来。
迷糊戏唱词格有十字句、八字句、七字句、六字句、五字句、四字句,以及长短句,都有相应的曲牌。传统剧目众多,如《曲江歌女》《刘全进瓜》《梅降雪》《打樱桃》《小放牛》《拾玉镯》《蝴蝶杯》等。
迷糊戏流传方式为师承先贤,口口相传,它唱腔通俗,易学易懂,一些广为流传的剧目,如《李彦贵卖水》《张连卖布》中的一些唱段,狄氏家族的人都能哼唱几段。“后人们都是听着老一辈的戏长大的,哪怕什么都不会唱,耳濡目染,时间久了,也能唱几句。”狄光照说。
狄家人在这片亘古荒原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
几百年来,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地域环境,独特的人文环境,孕育出了抗争寂寞,宣泄孤独,排解乡愁的家族迷糊戏文化。
几百年来,正是这些朴实的唱词,简单的乐器,高亢的旋律,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狄家人度过那些难挨的苦,那些寂寞的夜,那些生命里的欢愉、生活里的喜乐。
迷糊一曲代代传
迷糊戏在上世纪50年代非常流行,三四人就能出去演唱,婚丧嫁娶时都会请迷糊戏自乐班演员演唱。
狄光照说,他的父亲、迷糊戏第四代传人狄春辉,就是在那时候组建了正繁户镇(芳草湖农场)白蒿滩大队(芳草湖农场二场)狄家庄迷糊戏班子,成员有狄氏家族的狄春茂、狄光俊、狄光存、狄光秀、狄光雷、狄光珍等10余人。
狄光照说:“那时候,只要我们一扯开嗓子,前来听戏的人非常多。”狄光照从小就跟着父亲的戏班子,走街串乡,拉弦唱戏,尝尽酸甜苦辣。他说,父亲坎坷一生,喜笑一生,一辈子不离3样东西,一把三弦、一壶茶、一包烟。
“我父亲常说,戏如人,人如戏,人生在世,活着不易,我们唱戏也是给人唱‘喜’,唱戏人就要笑着吃苦。”狄光照说。年10月,狄春辉辞世,迷糊戏伴着他走完了一生。弥留之际,他将一把老祖先留下来的三弦交到了狄光照的手中。
狄光照知道,父亲是想让他带领家人把迷糊戏更好地传唱下去。
狄光照一出生就听着父亲唱的戏长大,刚满10岁时,父亲正式教他学艺,他20岁就登台唱戏,至今曲不离嘴,弦不离手。
哥哥狄光荣说,狄光照天生就是个“唱戏的”,他的眉眼里全是戏,肚子里全是曲。
“他悟性好,我们都是按照父亲教的一板一眼学,他随口说的话就往戏里面唱,没想到听着很好听。”狄光荣哈哈一笑说,“十唱九不通,通了没人听,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唱戏也要懂得创新。”
“我们年轻的时候,干完地里的活,常常三人凑一堆,五人凑一团,有拉的,有弹的,有唱的。拉累了,弹乏了,有人替换;嗓子唱干了,喝一碗清水;肚子唱饿了,啃一口干馍;唱‘迷糊’了,就各自回家睡觉。”狄光荣说,那时候,狄光照唱迷糊戏唱得好,十里八乡的人家有红白喜事都邀请他现场献艺。狄光照清清嗓子,弦音一响,大吼一声,现场气氛顿时就沸腾了。
年,迷糊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到今天狄光照仍不明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啥意思,但他知道这是好事,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保护他们祖辈留下的这门手艺了。
为何迷糊戏只有狄家的人唱呢?狄光照解释道,迷糊戏流传方式为师承先贤,口口相传,所以大都是家族内部传唱。如今,据狄氏家谱记载,从狄发富兄弟徒步进疆,狄家已有八代传人,代代传唱迷糊戏。
如今,在芳草湖农场,狄氏一族有上千人,年龄大点的都能随口唱几段迷糊戏。“后人们都是听着老一辈的戏长大的,哪怕你五音不全,时间久了,也能张口唱几句。”狄光照说。
“先人不在了,烟囱还要冒烟;先人不在了,三弦还要弹奏。”狄光照意味深长地说。迷糊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后,他们要把迷糊戏更好地传唱下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