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甘肃的兰州鼓子和太平鼓。
兰州鼓子,是流行于兰州一带的地方曲艺。它最早起源于安定郡(平凉径川)一带,后经宋代安定郡王赵德麟改进、丰富、提高,传入兰州。
兰州鼓子在原径川民间曲艺的基础上,博采兰州当时流行的“平调”、“勾调”、“当调”和北京“八角鼓子”、“小铁鼓”等的优点,才形成独具风格的曲艺形式。
兰州鼓子通过坐唱形式,传播民间故事、历史传说、古典小说、传统戏文.间以穿插风趣评述或评论,把复杂的人物故事加以艺术渲染,紧扣听众心弦,经常把一部长篇小说,分列成许多回目,说上几月而座无虚席。
兰州鼓子有单档(一人)、双档(双人)、三人演唱之分。如遇喜庆、宴客、茶后、饭余,在农村的庭堂、院落,集镇的茶肆、酒馆,老兰州人便三五成群,聚集在一块弹唱兰州鼓子,唱到高潮时,一人唱,众人帮腔,气氛十分热闹。
兰州鼓子表演形式多样,有些段子只说不唱,有些段子则有说有唱。演唱时以三弦为主,有条件的还辅以扬琴、板胡、二胡、琵琶、月琴、箫、笛等。一般自弹自唱,故而讲究说、喊、弹、唱,演出时演员的手势、面风等都要给听众一种美的感受。其唱腔清雅婉转,音域幽广.表白清晰,起伏平和,能将喜、怒、哀、乐等复杂思想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兰州鼓子曲牌众多,较为著名的悲壮的“边关调”,凄凉的“北宫调”,抒情的“石榴花”,宛转的“倒推浆”,忧郁的“罗江怨”,悲伤的“叠断桥”,喜悦的“金钱调”,轻快的“慢诉”,紧张的“紧诉”,真是千啼百琳,各尽其妙。
兰州鼓子的传统节目有《莺莺酬简》、《独占花魁》、《宝钗扑蝶》、《小尼姑下山》、《武松打虎》、《林冲夜奔》、《木兰从军》等,几乎戏曲有的节目,兰州鼓子都有。
兰州太平鼓,是兰州农民的一种鼓乐舞蹈,气势雄浑,豪犷威风.热烈欢快,充分显示了兰州人民豪爽坦荡的性格,曾多次参加过北京的大型活动。
太平鼓鼓身长70-75厘米,鼓面直径45一50厘米,鼓重19-22公斤。鼓身彩绘“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荷花莲子”,还有一色的红鼓。鼓面绘“太极八卦图”。鼓手服饰分为4种:第1种是黑罗帽,耳边插一朵大红英雄花,额头中间有一小圆镜。上穿红褂子、下穿黑灯笼裤、足登白麻鞋(鞋头缀大红缨子)、腰系黑布长腰带,前面缩一个花结,尤如舞台上的武松。第2种打扮,鼓手头扎白头巾、身穿白对襟衫、外罩黑背心、下穿黑灯笼裤,系红腰带打一个花结、足蹬白布袜、黑布鞋、戴黑墨镜,显得潇洒。第3种装扮,头戴罗锅帽(帽顶缀朵大红续子)、黑衣、黑裤(上衣正中有一排白纽扣)、系黑布腰带打一个花结、足着白袜、黑鞋,显得粗犷。第4种打扮,头戴黑圆帽、一身大红服装、腰系黑腰带(中间打花结)、白袜、黑鞋,显得豪放。
表演队形有两种:一种是由数十名或数百名鼓手排成两行,中间用3米长的压鼓杆指挥,前后锣、钱,队列前的领头鼓比其它鼓大一倍;另一种队伍排成3行,锣、放人在中间一行。两种队形头锣都在前边,由大钱指挥鼓队,指挥杆压节奏。
太平鼓在流传过程中,经民间艺人的加工演练,形成了低鼓、中鼓、高山鼓、对打鼓、高古等六种打法。表演时,随着指挥杆的指挥,忽而跳鼓,拉红拳架子;忽而燕子吸泥,白马分鬃;忽而鹤子翻身,开弓射雁;鼓声忽而如响雷惊炸,忽而又柔凤相吻。
兰州太平鼓相传源于元末明初。相传,朱元璋派大将徐达西征时,兰州附近的王保保城久攻不下。适逢元宵佳节来临,有人向徐达献计制作长简鼓,内藏兵器,令军士装扮成社火队进城堡,结果里应外合,一举攻克。于是将这种长筒鼓命名为“兰州太平鼓”,寓江山统一,天下太平之意。从此,太平鼓就成为每年春节闹社火的民俗活动,流传至今。
传统的太平鼓全由青壮年男子表演。年女子太平鼓队诞生,结束了男子汉独占太平鼓的历史,展示了新一代妇女的飒爽英姿。
女子太平鼓队比男子鼓队更有特色。首先根据女子体力小的特点,将鼓身缩至60厘米,鼓面直径35厘米,鼓重12公斤,鼓条、鼓褪均为60厘米,鼓身大红底子上绘丹凤朝阳彩图。指挥杆改为指挥旗,旗边全为火齿轮式样,表示勇往直前。压鼓条也拴上了大小不同的五色小花朵,意为五谷丰登。打鼓褪和锣钱上拴大红和金黄色两种方绸块,以示吉祥如意、太平盛世。表演以大旗为帅,鼓队由旗、鼓、锣、拔、花杆子组成。阵法有“大轿迎宾”、“黄河儿女”、“女中豪杰”、“擂台比武”、“牡丹盛开”、“高原风采”、“丝路风貌”、“孔雀开屏”等,更使打击动作舞蹈化。
兰州太平鼓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年在“亚运会艺术节”获奖牌一面,年在“太原国际锣鼓节”和“中国第二届民间艺术节”获金奖.年在“丝路节”获优秀奖。
好啦,今天就给大家说到这里。我们明天再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