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它的历史悠长,品目众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皮影也可以算是现代电影和动画片的鼻祖。这门艺术已流传两千年,她起源于西汉,盛行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在陕西的少华山脚下,古老的华州皮影戏,在这片土地上传唱了千年,
八百里秦川大地上因古老的皮影戏而扬名四海的华州区,“一口唱尽天下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是华州皮影的真实写照,可谓当地独树一帜的绝活。
早起的中国动画片可以明显的看见皮影的影子。相传西汉时期,武帝李夫人不幸去世,武帝很是痛苦,齐国人少翁见此状况,便支起帐篷,点上蜡烛,武帝坐在外面,就看见有人翩翩起舞,特别像死去的李夫人。这就是皮影的雏形“弄影术”,在汉代,这种光影游戏只限于宫廷内部,一般人接触不到。到唐朝时,经济文化发展迅速,歌舞类戏编制极大进步,傀儡戏等杂技盛行,皮影戏也开始伴有说、唱、音乐元素,演变为一个新型的综合艺术,在长安流行。北宋汴京被破,金人俘徽钦二帝等数千人北去,其中就包括皮影表演技师,皮影也就开始了它在中国北部的普及发展,同时宋都南迁,也促进了皮影在南部的兴盛。关中是中国皮影的发源地,“贵妃啖荔枝,伶奏碗碗以增味,击碗拨弦者,皆自华州”。“华州”就是今天的华州区,渭南市辖区。年,华州皮影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华州皮影的极大肯定,也是对华州皮影戏保护、传承、发展的决心。
华州的皮影戏到底有何绝妙之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华州的皮影戏首当其充的一绝是做工造诣高,华州皮影用材讲究,所用的牛皮选的是不满三岁的牛,三岁以上的都会被淘汰。牛皮在使用前,要把它泡在清水里,根据气温的高低,来决定每天换水的次数,一直泡到能轻松拽掉牛毛,这个时候才把牛皮从水里捞出,然后放在木桩上进行清理:先把脂肪刮掉,然后是刮毛,这个步骤不是简单清理干净就可以的,而是要把牛皮刮到厚薄均匀才算达标,才能绷在木框上放在阴处晾干。
牛皮晾干后,接下来就是根据图案进行裁剪,裁剪之后的工作才是重点。要用砂布把裁剪后的牛皮进行打磨,清洗,直到边缘光滑为止,这还不算完,打磨好后,需要再用特制的“推尺”加点油汁,进行反复推磨,把牛皮的磨到光滑透明,裁剪这一步才算做好了,牛皮裁剪好后,下一个步骤就是雕刻,华州的皮影是纯手工的,它是用钢针代替笔,在牛皮上画出纹样,再配以不同规格的刻刀和多样的雕刻手法,雕刻出细致入微、美轮美奂的人物,动物,花草等。雕刻好后,皮影雏形算完成了,接下来就要给皮影“化妆”,先上色,后熨烫。上色颜料也很讲究,用牛皮胶经加温后,进行调制,这样做出来的附着力强,可以保证染色后的颜色不互串。
接下来就是熨烫,牛皮的熨烫用的可不是我们日常用的熨斗,而是用两块特制的土坯加高温熨烙皮影,这个工序中火候极其重要,而对火候的把握,不是三两天能掌握的,需要长期实践中得来的,可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最后一步是组装,把雕刻好的各个部件加以连接固定,各部件连结处的固定点要选好。在影人颈部加一根主签,两手腕处各加一根活动签。这样皮影才算是完成了。整个制作过程完美诠释了什么是匠心精神。
华州的皮影戏的第二绝是唱功非常深厚:其特点是整场演唱都是一个人完成的,选用的是碗碗腔,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全是一人在唱,如果没有深厚的唱功,是不可能做得到的。另外,表演者的功力也是非常精湛:完成一场皮影戏,除演唱和对白之外,还有挑线、二弦、板胡、月琴、碗、锣、鼔、钗、梆、琐呐、号等20多件乐器,一般的剧团会安排5个人出演,每个人都要充当4个以上的角色,因此可以说个个都是身怀绝技。特别是挑线手,外地皮影至少得2人以上,华州皮影则一人独挑,一人操作数十个乃至上百个皮影造型,临乱不惊,游刃有余,堪称一绝,不管你是喜欢历史文化,还是自然风光,云南缤纷假日旅行社有限公司西双版纳分公司都会根据你的喜好,为你安排好旅行,让你玩得开心,吃得放心。
艺人们有一句口诀:“三点一线选中选,栩栩神采从中显,疏忽若差半分毫,有肉无骨影人残”,皮影静中有动,动中传神的道理便在于此。”
华州皮影戏的博大精深,综合艺术水平炉火纯青,堪称为戏曲艺术之绝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