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板胡 >> 板胡资源 >> 正文 >> 正文

老物件演绎秦腔前世今生

来源:板胡 时间:2022/12/27

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4分钟

秦川秦腔阔

兴至时酣畅淋漓,情深处委婉缠绵

秦腔是刻在陕西人血脉里的文化

更是陕西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隐藏在钟楼片区且拥有百年文化历史的

西安易俗社,是陕西“秦腔最高学府”

为保留城市记忆和传承城市文脉

用好用活丰富的秦腔文化资源

易俗社文化街区有机更新项目应运而生

自开街以这里就成为了秦腔戏迷们必打卡的宝地

易俗社文化街区作为一个以“秦腔文化”为灵魂的浸入场景式文化街区,其中,中国秦腔博物馆、易俗社百年博物馆成为游客了解秦腔历史、文化的重要输出端口。在这里,你可以领略秦腔艺术的魅力,感受秦腔所特有的地域风格,欣赏秦腔作品的精妙绝伦,珍贵的戏曲文献、历史文物、数字化音像资料……将带给你了解秦腔的无数种方式与易俗社百年历史。

今天,曲小薇来到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通过秦腔老物件,探知秦腔的历史。

五十年代秦腔表演剧照

一把板胡和百年易俗社

二胡、板胡、唱片、剧本……在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一件件有着年代感的老物件排列整齐有序,斑驳和陈旧散发出历史的韵味。

中国秦腔博物馆中展览的乐器

“这个板胡跟易俗社渊源不浅。”秦腔艺术博物馆、易俗社百年博物馆展品征集工作组工作人员牟栋指着板胡说道。

这把板胡是百年秦腔板胡制作世家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亲民送到牟栋手里的。“当时我们展品征集的消息刚一放出,王亲民老先生就联系了我,说他有个板胡要捐给我们。”牟栋回忆道。这把板胡年龄和易俗社一样大,是当时易俗社创始人孙仁玉找到王亲民的父亲王彦芳为易俗社制作的。

百年秦腔板胡制作世家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王亲民捐赠的百年板胡

王彦芳制作了两把板胡,一把给了易俗社,一把自己留存。当时,王彦芳对易俗社“移风易俗,启迪民智,辅助教育”的宗旨非常欣赏,他相信易俗社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所以多制作一把板胡,可以在易俗社成立百年之后再次拿出来,成为一个历史的见证。

牟栋说:“这个板胡的材质是黄花梨木,又是古董,价值昂贵。”在牟栋看来,这把板胡除了它与易俗社的百年渊源以外,更让人动容的是其背后,一代工匠的初心和信守诺言的品质。

“百年间,王亲民先生一家受过穷,挨过饿。而王亲民先生都不曾把这把黄花梨木的琴变卖掉,而是遵从父亲遗愿,在易俗社成立百年后送进了我们的博物馆,为秦腔文化的传播贡献力量。”牟栋说。

老物件讲述往昔繁荣

中国秦腔博物馆展出的老物件

一摞唱片和一个唱片机吸引了曲小薇的注意。牟栋介绍:“这个唱片机是眉县一个老戏迷孙先生捐赠给我们的,旁边的唱片是长安区的杨先生捐赠给我们的。这里面有的唱片是当时很著名的秦腔表演艺术家灌制的,是早期秦腔音乐唱腔的珍贵历史资料。”

“这一摞唱片还可以作为秦腔唱片录制变化的一个见证资料。这里有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黑胶唱片,也有八十年代的大薄膜唱片。他们都是秦腔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见证。”牟栋说。

眉县孙先生捐赠的唱片机

八十年代大薄膜秦腔唱片

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里有很多的剧本。《杀狗劝妻》《柜中缘》《打銮驾》……一个个具有明显时代烙印的老剧本似乎在诉说着那个时期秦腔的辉煌。

牟栋说:“这些剧本都是从民国时期到七八十年代公开印刷发表的一些秦腔剧本,很多戏迷会买剧本回家自己学唱,或者阅读。这里有些剧是我们现在都很熟悉的经典,比如《打金枝》《三滴血》等,也有民国时期的活字印刷本,这些都是秦腔剧目中的经典,一代戏迷的记忆。”

灞桥区戏迷雷先生捐赠的老剧本

牟栋认为,这些剧本的展出,可以让现在的很多孩子了解当时爷爷奶奶辈儿“追星”的故事,了解那一代人对艺术,对文化的追求和渴望。让孩子们对秦腔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产生对秦腔的兴趣。

“我做这个展品征集工作已经八个月了,这里的每一个物件都有它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咱们老秦人对秦腔的热爱,而且越做越觉得易俗社文化街区这个项目对于秦腔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大的意义。”牟栋说。

中国秦腔博物馆中展示的秦腔经典剧目

民国时期活字印刷秦腔剧本

如今,随着易俗社文化街区开街,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易俗社百年博物馆对外开放,剧本,剧照,音乐、影像制品,道具乐器类共计四百余组展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9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