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坑不坑 http://pf.39.net/bdfyy/zjft/161225/5154127.html01:19封面新闻记者秦怡2月11日农历除夕当天,成都市蒲江县大塘镇洪福村,一群身着红色演出服的演员表演起了“幺妹灯”。往年春节,阖家团圆的时刻,是如他们一般的“幺妹灯”传承人、表演者最为忙碌的时刻;今年春节,由于疫情原因,他们取消了走乡串户的表演,通过录制网络节目的形式为人们送去祝福。“幺妹灯”是蒲江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因其融合了川剧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被誉为“川剧的活化石”。“幺妹灯”的表演者则被称为“耍灯人”,他们多为普通劳动者,平常各自劳动生产,逢年过节便自发组成演出队伍走乡串户表演。年,“幺妹灯”正式被列为首批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今年67岁的欧继安就是一名“耍灯人”,也是幺妹灯的非遗传承人,至今从事“幺妹灯”表演已有41年,平日料理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待春节来临,他换上表演服,走乡串户地送祝福:每到一户人家或商铺前,“耍灯人”要在锣鼓琴师的伴奏和帮腔中高唱拜年词恭贺新春。欧继安一支队伍通常20人“幺妹”“花鼻子”和“媒婆”是主要角色“以前表演的时间是从除夕到春分,现在一般持续到正月十五了。”欧继安告诉记者,表演时间的变化跟当地的春耕有关,“表演者都是乡里喜欢艺术的农民,以往春分一过,他们就要回归天地开始春耕。如今一般是到正月十五,过了就要下地采茶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电视还是遥不可及的娱乐方式,正月里欧继安走乡串户走在乡村里,几乎是村里最为热闹的时刻,“上千人挤在一起看热闹。”发展至今,尽管娱乐方式已经多了很多,但幺妹灯仍是蒲江春节期间一项重要民俗。据欧继安介绍,一支表演“幺妹灯”的队伍通常有20人左右,其中“幺妹”、“花鼻子”和“媒婆”是主要角色。“幺妹”是戏中的主角,要求嗓子好,还有说学逗唱随机应变的能力;“花鼻子”则是戏中的搞笑角色,通常由经验丰富、能说会道且扮相滑稽的中老年男子扮演,用插科打诨的方式,推动着戏剧情节的发展”。“幺妹灯”走乡串户地表演“穿街走巷的表演中,‘幺妹’和‘花鼻子’是主要角色,贯穿始终。在一些大型晚会的主题表演中,‘媒婆’才会上场。”欧继安告诉记者。春节期间,这样的表演队伍再加上助演、锣鼓师、胡琴师灯等,行走在蒲江的村落里,俨然一道风景线。演出过程中,一般由花鼻子“挑逗”幺妹开始,随着花鼻子夸张的动作和恢谐的台词,在学说逗唱中表达故事,展开情节。舞蹈动作主要为“十字步”。唱词和念白为蒲江方言,声腔为蒲江本土唱腔和音乐。唱腔旋律简单,质朴高亢,朗朗上口,加上即兴发挥和不断抖出的笑料“包袱”,极具艺术感染力。祝词大有文章考验“耍灯人”的应变能力毛狮子、青狮子、文绉、幺妹装、新郎装、媒公装、媒婆装……表演“幺妹灯”,能叫得出名字来的道具就有上百件,还同时涵盖了二胡、笛子、唢呐、锣鼓、板胡等乐器,不得不说是个“大工程”。“幺妹灯”的祝词中可谓“大有文章”。走村串户中,主人家递给“耍灯人”一杯茶,他们就得根据这杯茶送出祝语;若是送出糕点、果品,祝语又不一样。表演内容包罗万象,祝词内容也反映民俗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对当地历史、文化、民间传说、著名人物及社会生活等均有所涉及。这些拜年词虽有脚本,但大多为根据主人家的情景即兴创作。在欧继安看来,这考验的就是“耍灯人”的应变能力,当然也与平日里的积累分不开。为了呈现更完美的表演,欧继安常常提前很久就与队伍中的表演者开始排练,“乡亲们一年也看不了几回,必须得把节目表演好。”幺妹灯为什么受欢迎?是关于尊重和笑的民俗幺妹灯的缘起,还要追溯到唐朝。在唐朝,民间就有流行的男女同台说唱的“灯戏”,相传唐太宗小女儿常在宫中扮成农家小女,嘻戏玩耍,以为取乐,传出宫外,万民效仿,是为幺妹灯之始。这项产生于民间,流行于民间的古老艺术,融合了蒲江民俗风情和人文精神,如今也面临着传承的重担。在蒲江,传承、保护、发掘整理和开发幺妹灯艺术,增加演出剧目,并注入新鲜血液也成了让幺妹灯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的当务之急。年,“幺妹灯”正式被列为首批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大塘镇作为“幺妹灯”文化的核心区域,也致力于深度挖掘“幺妹灯”文化内涵,培植“幺妹灯”群众文化根基。幺妹灯为什么受欢迎?蒲江县史志办公室编辑王兴华说,因为这是一项尊重人的民俗,也是一门让人“笑”的民俗,“送福贺春的过程,都体现了耍灯人对主家的尊重。”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829.html
上一篇文章: 从新看河南焦桐有幸裁名琴致富强音响世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