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是浙江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也是浙江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越剧源于浙江嵊州,起源于清道光、咸丰年间的“永嘉乱弹”,后经吸收诸腔及其他剧种之长而逐步发展起来。
越剧有较高的艺术成就,被誉为“中国戏曲之母”。从清道光、咸丰年间至新中国成立前,全国有近百个不同版本的越剧剧目,有百余种不同流派的演唱风格。年5月20日,越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历史源流
越剧的前身是“永嘉乱弹”,它在明万历年间从浙江温州一带传入,到清代中叶,已在浙南地区广泛流传。当时的“乱弹”除演唱一些民间小调外,还吸收了昆腔、高腔、昆腔等腔调和说唱艺术。光绪三十四年,上海道台周信芳、越剧名伶小凤仙等人在上海成立了“文明戏”剧团。
二、特点
越剧语言质朴,以唱为主,表演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在唱腔方面,以越剧传统剧目为基础,吸收了京剧、秦腔、川剧、黄梅戏、评剧、锡剧等剧种的演唱方法,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戏曲唱腔。越剧唱腔旋律优美、舒展,节奏舒缓、流畅,具有较强的抒情性,特别是在传统剧目中更具有感染力。同时,越剧的音乐曲牌丰富多样,有多种不同的曲牌曲调。在伴奏方面,以板胡为主奏乐器,以二胡为辅奏乐器。
三、代表剧目
越剧剧目有几百个,其中有代表性的剧目有:《梁祝》《西厢记》《玉堂春》《孟丽君》《白蛇传》《墙头马上》《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其中由吴莺音、张静娴等人演出的《孟丽君》是越剧表演艺术的一大创举,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现代越剧”。
四、艺术风格
越剧是用地方方言演唱的,因各地方言的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的特点。越剧表演注重表演艺术,有“三分唱七分做”之说,注重演员的表情、动作和语气,尤其注重演员的唱腔与表演。越剧的音乐曲调丰富,唱腔优美动听。越剧的声腔分为“东调”、“西调”和“越调”三大类。
越剧有众多流派,越剧名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流派,其中以“四大名旦”为代表。“四大名旦”是指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小白玉霜,她们被称为“四大名旦”。越剧音乐有独特风格,以委婉清丽见长。越剧艺术流派众多,在唱腔方面又有南北声腔之分。越剧音乐风格优美动听,以曲调优美著称。越剧剧种多以女子为表演主体,并兼有少数男子参与表演。
五、传承保护
越剧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要注重年轻一代的培养和传承,通过现代化手段和新媒体的运用,拓展越剧的传播渠道和观众群体。同时,要加强越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注重越剧艺术家的权益保障,推动越剧在现代社会中发展壮大,为越剧的传承和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越剧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越剧的传承和发展不仅关乎越剧艺术本身,也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越剧界应该积极参与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越剧走向国际舞台,让越剧在世界范围内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越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