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板胡 >> 板胡前景 >> 正文 >> 正文

戏曲典故西北傀儡戏

来源:板胡 时间:2022/10/16
彭洋预约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19/9202502.html

文囗秦之人

道情、阿宫腔、弦板腔(板板腔)、老腔、碗碗腔、线腔都是傀儡戏的一种,傀儡戏是由术士的把戏傀儡和戏曲歌唱融合而成的,早期的傀儡和戏曲歌唱并不在一起,而是各有自己的产生、发展历程。

傀儡戏本是先秦术士弄法的产物,后被道家广泛采用,通过这种故弄玄虚、耸人听闻的玩意,吸引视听,弘法传道,这种玩意被叫作道法或者戏法,也被江湖人士称作把戏。

汉魏晋相和曲在北中国大兴,早期相和曲继承了先秦清庙乐“一唱三叹”的声乐形式,呈现得是一人徒唱,众人唱和的歌唱形式。相和曲后来加入了器乐伴奏和舞蹈表演,还有了比较成型的演出结构形式,这就是相和大曲。只是,相和大曲的器乐伴奏也只是丰富了唱和形式,主唱者的徒唱形式却并没有改变。相和大曲只有在大型活动中才上演,也只有豪富达贵才能组织得起,在民间流行得仍然是最原始的徒唱加唱和的形式,也没有器乐伴奏。魏晋南北朝,相和曲发展成了著名的魏晋清商乐,即产生了清、商、侧三种声乐部曲。汉魏时期,道士们以相和曲、清商乐宣杨道家学说,这有了道士曲,也叫法乐,俗称道歌、道情。又因为道士曲以渔鼓节制节奏,因此也俗称渔鼓曲。

五胡乱华,衣冠南播,道士曲就到了江南,成为后来南戏的基础。西迁的中原汉人把道士曲还带到了河西河州一代,成为凉州乐的重要部分。隋唐时期,道士曲和佛教清曲同为宫廷燕乐的主要内容,时称法曲。宋朝时,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戏曲表演萌芽初现,就有人用傀儡代替真人表演道家故事,唱道士曲,或者自娱自乐,或者商业演出。这就是中国傀儡戏的开始。到了元朝,道教大兴,傀儡戏剧目迅速增加。

傀儡戏长期不被文人士大夫正视,所以,在剧目创作、表演形式上长期裹足不前。

到了明清,随着地方戏的兴起,傀儡戏在各地基本都本土化了,呈现出地域特色鲜明的众多傀儡戏剧种。西北傀儡戏的唱腔是凉州乐的脉流,最早的傀儡戏出现于在北宋西夏边界的陇东地区,应该是边镇驻军的一种娱乐形式。

明末,以昆曲为代表的吹腔越过秦岭,传入周至地区,不久就影响到了兴平、礼泉、乾县,并向西波及到了陇东地区。受吹腔影响,傀儡戏传统的徒唱形式受到了冲击,进入了“被弦索”的阶级。一部分吸收吹腔,成了簧腔,就是著名的陇右道情;另一部分受弦索腔清曲影响,引入弦索,并形成了两种声腔:以三弦伴奏用正宫调,就是清商乐中清调;以琵琶伴奏用背宫调,民间有人把背宫调俗称阿宫调、嘎调、娃娃调等,其实就是清商乐中的侧调。一般而言,以渭河为界,渭北主要流行正宫调,渭南主要南流行背宫调。在关中,西部多用正宫调,东部多用背宫调。道情在流传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以弦索代替唱和的趋势,总体来看,渭河以南基本保留了唱和形式,渭河以北唱和基本都被弦索代替了。

道情在渭河以南向东流行,这就是关中道情,后被长安县剧团改称长安道情。关中道情三弦伴奏为主,琵琶为副,仍保留渔鼓。再向东就有人以琵琶伴奏,并且以拍板代替渔鼓节制节奏,这就是现在的老腔,就形态老,老腔大概形成于乾隆早期“二犯”开始流行的时期。清朝乾隆中期,关中东部又有人开始改造老腔,以铜碗碗代替拍板节制节奏,并且取消唱和,这就是碗碗腔。后来碗碗腔向西流传,又有以灯盏头代替碗碗的,俗称灯盏头。

明末,在渭河以北,以乾县、礼泉、兴平为中心的古槐里地区,道情直接改用三弦伴奏,并且以三弦演奏代替了唱和,还用清曲的四页瓦(俗称呆呆)代替渔鼓节制节奏,这就是俗称的板板腔,也叫弦板腔(弦即三弦,板即呆呆)。到了乾隆晚期,弦板腔开始出现了板式雏形,解放后又以板胡代替三弦。阿宫腔是弦板腔的变种,它是弦板腔吸收了碗碗腔的背宫调声腔的结果,这也是它虽然形成于古槐里地区却最后落脚富平的原因。所以,阿宫腔应该产生于清道光以后。阿宫腔不同于碗碗腔的主要处在于它以三弦演奏出了背宫调,这个难度很大。当然,阿宫腔也吸收了一些秦腔的板式。解放后,弦板腔也开始以板胡代替三弦了。

线腔声腔是碗碗腔的变种,吸收了豫西调的一些板式结构和唱法。西北傀儡戏主要有三种:皮影、木偶、线戏,它们本来都是道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出现了各自的变异。皮影、木偶也经常演出秦腔、二黄等剧种,这在西安、宝鸡一带比较常见。总体来看,傀儡戏主要流行于陇西以东,虽然长安老艺人高天玺曾把秦腔皮影、木偶带到了兰州,但是坚持的时间并不长。年开始,傀儡戏纷纷登上大戏舞台,甚至把陇东道情还改造成了陇剧。但是傀儡戏面临的表演程式不足的短板迅速凸现了出来,至今也没有完全解决。现在有人或者只重视声腔,或者只重视傀儡的做法都是片面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