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类项目小戏展演活动在我县非遗传承保护中心选送的“四音戏”《王小赶脚》中拉开帷幕。四音戏又称四弦戏、四根弦,是一种由民间流传的小曲逐渐演变发展而成的戏曲剧种,列入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音戏在东平俗称“半碗蜜”,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有“听了四音戏,喝了半碗蜜”之美誉。四音戏第五代传人张格连:“俺的这个四音戏,是从大概年到现在也是多年的历史了,到传到我这里是第五代了,到现在观众听起来以后还是百听不厌。表现的形式就是说咱有古装戏,也有现代戏,在这个战争时期的时候咱也排了现代戏,就是花木兰,又是很多抗战的,进步的戏,也有抗战时期表现这些英雄们在现场的英勇杀敌(的戏),鼓励咱下边这些人们,教育下一代。下一步呢想着把这一个四音戏进到校园,一代代的把它传下去。”在一阵阵如似蛙鸣的叫声中,聊城市冠县带来的“蛤蟆嗡”《武训推磨》登上舞台。蛤蟆嗡起源于河北省武安县一带的“武安落腔”,吸收融合了本地四根弦、梆子的某些声腔,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特点的地方小戏。由于这种戏的独门乐器“蛤蟆嗡板胡”音质低沉浑厚,远听起来如同蛙鸣,便被戏称为“蛤蟆嗡”。聊城市冠县原文化馆馆长董凤岗:“我们冠县蛤蟆嗡,发源于清末民初,这个剧种也有一百年的历史了,它盛行于四五十年代那个时候,因为我们蛤蟆嗡啊,它是地方的语言,它这个很受当地的欢迎,也适应传唱一些地方特色的这个小戏,特别是新编的这个听了以后很容易接受,很受欢迎。”茂腔是流行于山东半岛的地方戏曲,被称为“胶东之花″,距今已有多年历史,经过几代茂腔人的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茂腔传统剧目繁多,以“四大京“八大记为代表,多次赴京演出。此展演的《西京裴秀英告状——奔路》一折和《状元与乞丐——教子》一折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具有教育意义。茂腔,山东省代表性戏曲剧种两夹弦,是在鲁西南一带流行的民间艺术形式“花鼓丁香”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因主要伴奏乐器四弦而得名。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菏泽市定陶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侯彦丽:“两夹弦它的历史有多年了。它是花鼓丁香演变而来,她的唱腔很流畅,很欢快,很悠转。我们这个两夹弦这个剧种,它这个表演形式是以传统为主,在我们当地挖掘它们的当地的语言,当地的生活气息挖掘过来,沿着生活气息。”据了解,5月21日至24日,小戏展演活动将在县影剧院举行四场驻场演出;5月22日起还将深入部分乡镇慰问演出,将传统好戏送到老百姓家门口。东平手机台将全程直播展演活动,敬请观众朋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