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板胡 >> 板胡发展 >> 正文 >> 正文

弋阳三角班时光长河里,看一场精彩的传统戏

来源:板胡 时间:2024/9/3

编者按:保护非遗,传承非遗,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制,更是在于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中汲取营养,推陈出新,在传承过程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本次推出将从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和曲艺等方面入手,带领大家走进具有浓厚艺术生命力的“时光长河”。

弋阳三角班

1

摘要

弋阳县三角班是赣东北采茶戏流传到弋阳后融合弋阳方言、民间小调形成的以弋阳方言说白、演唱,并具有独特地方表演风格的民间传统戏曲形式。它有生旦丑三个角色,以民间生活为演出内容,表演上保持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

2

关键词

民间气息,旋律流畅;

朴实风趣,生动活泼。

(视频资料-弋阳三角班)

一、形成历史

据《弋阳县志》记载:“清末,民国时期,弋阳县民间多以乡村、宗族为中心自发组成非专业性的小型戏班,往往在农闲或逢年过节走村串户演出,形式多为三角戏、串堂戏”,这种“三角戏”清末随弋阳腔衰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道光年间最为流行,发展到民间田间地头都有演出,红白喜事也用三角戏演出。民国初期,出现了《放牛歌》《对歌》《看见二妹洗衣裳》《长工真可怜》《长工歌》《芳湖田歌》等民间山歌,用的是弋阳县本土三角戏曲牌。赣东北革命斗争时期,弋阳县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域,以弋阳三角戏曲调填词演唱的如《出了个方志敏》《翻身歌》等红色歌曲宣传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闽浙赣革命斗争,发挥了很好的宣传鼓动作用。

图1:弋阳三角班剧照

图2:弋阳三角班剧照

二、主要内容

三角班唱腔分三角小调和湖广调两大类。“三角小调”来自当地民间小调,结构简单,短小明快,旋律流畅,感情朴实,色彩浓厚,独立性强。曲调中加有衬词,由乐队帮腔并加入打击乐,使其更加活跃,增强舞台气氛和感情渲染。并且易学易唱,易于流传,依字行腔的传统唱法,更为优美动听,富有表现力,是弋阳“三角班”小戏演出的主要腔调。其次为“湖广调”,“湖广调”属板腔体,是在吸收湖北黄梅采茶戏基础上形成的,唱腔中衬词结构简单,有“哟、哎、嘞”等,表现浓郁的地方田间风味,表达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爱情故事。在音乐伴奏上,早期以打击乐伴奏,乐器有板、梆、鼓、大锣、小锣、云锣等。建国后加入弦乐伴奏,有板胡、高胡、中胡、低胡、二胡、琵琶、杨琴、三弦等。

图3:弋阳三角班剧照

图4:弋阳三角班剧照

二、主要特征

(一)演出形式灵活变化

三角班具有灵活变化的演出形式。适应红白喜事、民间田间地头演出需要,弋阳三角班常年以生旦丑演出民间小戏为主,内容以描写农村老百姓生活为主。有传统剧目,也有适应场面需要的临时改编创作。

(二)本土特色鲜明

三角班的语言有着鲜明的本土特色。说白、演唱都以本土方言为主,口语化,不用普通话,因为音乐曲牌中的音调和四声与弋阳本土语言相互协调。观众在观看表演时听到说白和演唱都用本土话容易引起共鸣,调动情绪,产生互动。相反则破坏了味道。

(三)生活气息浓厚

三角班表演上保持着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载歌载舞、生动活泼、朴实风趣。丑角的演技吸收了采茶戏功夫如矮子步等,但更多的基于民间拳术武打,动作夸张,手眼灵活,武打逗趣,很有特色。小旦身穿短袄、长裤或长裙,无水袖,手持大手帕出场,用甩巾、抛巾等动作表现内心变化,形态优美。小生持扇,注重扇子功,要有抛扇、翻扇、摆扇、顶扇的能力,或持扇轻轻频敲、转身重敲、踱步轮敲、轻放手心,这些动作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情绪。

图5:弋阳三角班剧照

图6:弋阳三角班剧照

三、重要价值

弋阳三角班在民间小调上发展起来,经历长期的社会历史培育成型,深刻地影响到地方人文、心理,培养了地方精神性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它是人民生活和情感状态的直接表现,并滋养了当地人的精神品格和社会气质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地方文化符号特征,增强了当地居民安居乐业、和谐共生的群体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

图7:弋阳三角班配乐

作者/来源:赣鄱非遗创新教育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