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将走进陕西渭南解放路,听听渭南解放路上华阴老腔的故事。
在渭南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路,它与渭南市一起成长。它见证了渭南的繁华与辉煌,也见证着渭南的发展与变化。
图片由渭南市城建档案和规划展示馆提供
二院、解放路中学、新华书店、汽车站、哈家羊肉馆、二孩柿子饼等,这条街上的一景一物、星星点点都记录了渭南人原汁原味的生活时代。
图片由渭南市城建档案和规划展示馆提供
随着城市建设北扩,原曾分中、南、北三段的解放路于年4月28日全线贯通,终于解决了渭南因老货运站区域长期不通的苦楚。至此,解放路南至华山大街,北至渭河湿地公园。随着临渭区政府经济政治中心的东移,老站广场与街心花园的改造,解放路将会成为渭南城市规划一个新的中心。历经时代沧桑与变迁的解放路,在岁月洗礼中将在新时代续写新的传奇。
如今解放路街景由渭南市城建档案和规划展示馆提供
老腔,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从西汉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的根基是黄河船夫号子,起源于华山脚下的泉店村。西汉时期,泉店村是京师的一个大粮仓,粮食要通过渭水源源不断地运到咸阳。因为逆水行舟,刘邦的军师张良便让士兵吼唱拉船号子来鼓舞士气,这种船夫吼唱的拉船号子后来就成了老腔最早的雏形。初听老腔的人,来不及细细品味其中真意,只觉得被一种深深的苍凉紧紧地攫住,隐约感到歌声的背后,似有沟壑纵横,华山高耸,黄河奔涌……
清晨,吃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水盆,在广场上吼几句老土老辣老道的老腔,便开启了渭南人一天的生活。
常宝文,一名大四学生。从小在解放路长大的她,老腔就像一颗种子,潜移默化在心里生根发芽。他说:小时候不喜欢听老腔,觉得土得掉渣。那年看春晚,听到谭维维演唱《老腔一声喊》,“噌”一下鸡皮疙瘩起了一身,顿觉眼前惊艳,不可思议老腔怎么可以这么好听,好骄傲!
老腔像来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将关中人的豪迈淳朴演绎的淋漓尽致,他随着记忆渗透在人们意识深处,会突然在某些不经意的瞬间涌上心头。
聂冰,华山西峰索道的一名工作人员。从解放路的家出发到工作地需要一个多小时。这段距离让他对家人多了几份深深的思念。在海拔米的西峰之上,他的工作常常与寒冷和寂寞相伴,酣畅淋漓的老腔成了他最大的慰藉。
在华山上吼老腔,没有扩音设备,随心所欲地吼唱,酣畅淋漓,感情所到之处,立马能体味到它的无拘无束、曲味悠长、人世沧桑。
坐上索道,华山雄浑粗犷、险峻陡峭的画面尽收眼底,而气势磅礴的老腔正是孕育在这灵秀的华山脚下。
华山全景图华山景区管委会供图
华阴老腔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本色的表演。没有华丽的妆容,一群农民,仅靠一把板胡,一张月琴,一个唢呐,一条板凳,就把关中农民的生活情趣原汁原味地表现了出来。
王振中,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国宝级老腔艺人,生来眉发如雪被人称为“白毛”,他的歌声里有一种饱经世事的从容淡定,悲壮苍凉。
王振中先生表演中摄影:梁东阳
一首崔护歌咏爱情的古诗《题都成南庄》,被王振中唱得悲壮苍凉,让闻者伤怀。今年82岁的老艺人经历过半生颠沛流离的演绎生涯后,已无法再像当年一样放声嘶喊。
张喜民,作为老腔最正统的传人,50岁之前他绝没想到,老腔能够登上国际舞台。
老腔传承人张喜民演出中
据老人们讲:老腔是泉店村张家传男不传女的家族戏。老腔就是皮影艺人在幕后说唱影子戏时的帮腔,也就是现在说的幕后伴唱。从张家的家谱看,在满清道光的时候,张闷儿的祖父就是老腔最早的班主,那个时候他家里已有了明朝时唱戏的这种戏箱子。张喜民从年开始学唱老腔,到他这已是第十代了。
听一声老腔,会让你如临战场,会感受到秦人磅礴的气势和豪放的气派。在过去的农村,每逢红白喜事、庙会,老腔都是不可或缺的。老腔在英雄人物表演方面,尤其带劲。
老腔传承人张喜民
年老腔经陈忠实介绍被导演林兆华发现,将老腔引入话剧《白鹿原》中,从而为改革后的老腔走向全国、走出国门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年,电影《白鹿原》全国热映,影片中的老腔表演片段更为全国观众所熟知。
老腔艺人王振中、张喜民参加话剧白鹿原演出剧照
老腔火了,张喜民开始在各地演出,来拜访的人络绎不绝,他的家里贴满了各种演出的剧照和明星的合影。他感动于当今时代对于民间艺术的认可,也欣喜老腔迎来了它发展的黄金时代。
老腔传承人张喜民
老腔红了,自然让人兴奋。可这些艺人大多年过花甲,后继无人的现状又成了华山脚下人们的一块心病。张喜民说:能原汁原味表演老腔的艺人本就不多,平均年龄都在70多岁,原本队伍单薄的老腔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困境。
和舞台上的一时轰动相比,保护和传承则是一个更加漫长的过程,却总也找不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张猛,张喜民的孙子,今年25岁的他成了张喜民最大的寄托,爷爷对他隐约的期盼,他早就察觉到了,也很难无动于衷。为此,去福建读书的张猛,专门带上爷爷给他的月琴,在闲暇之余,还唱上几句。他惊奇地发现:小时候像背课文一样背下来的老腔唱段,等长大时就能体味到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悲喜哀乐,有缠绵悱恻。
张喜民的孙子张猛
老腔走到今天,实际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文革时期,老腔全面遭禁,青黄不接,人才流失,文革后再度回归却难以重回辉煌。幸运的是,老腔在最为艰难的时刻,毅然决然地走上了一条改革之路。
年春晚老腔与摇滚乐的结合,来自黄土高原的喊声与谭维维嘹亮的嗓音相结合,让全中国都重新认识了这沉寂已久的黄土之声。
全国走红的老腔让张猛非常自豪,平静之余却发现了隐藏在背后的冷落趋势和尴尬困境。老腔改不改?怎么改?创新的尺度如何把握?这都是摆在眼前传承创新方面无法回避的难题。事实上,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需要扎实的功底。对乐理、音调和老腔旋律的衔接等等有很高的要求。
生活在老腔传统世家的张猛更希望能够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去完成老腔的继承还有创新,让老腔有新鲜的血液。他感觉这既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责任。
面对现状,当地政府也在积极采取措施,拨付专项资金成立艺术团和地方戏曲培训学校,吸纳所有老腔艺人进来,并与他们签订合同,统一包装。培训学校采用带徒制,让老艺人多带新人。同时,大胆鼓励老腔出外演出,彰显其艺术魅力。
老腔,黄土地上生命的绝响,它不为名所累,不为诋所毁,原汁原味原生态,附着着华山之韵,黄河之魂,与时俱进,一定会在中华大地上薪火相传,风骚独行。不信,您听:远处稚嫩的老腔童音,又将谱写一个新的时代。
渭南解放路的“前世今生”:
渭南市解放路是市区南北向次干道。南起汉马街,北至滨河大街,分中、南、北三段,全长米。解放中路是年从老火车站向南至站北街开辟的一条3米多宽的马车道,年整修拓宽到8米,粘土路面。年铺设成碎石路面。年再次拓宽改造到15米,是县城第一条铺设的沥青路面,长米。年修筑解放南路站北街电池厂至汉马街段,长米,路面宽12米,沥青路面。年将米长的解放北路(老火车站北)拆迁改造拓宽到12米,沥青路面。
渭南解放史料链接:
年3月,国民党在渭南成立了以武纬为司令的“渭潼警备司令部”(辖蓝田、临潼、渭南、华县、华阴、潼关县的国民兵团)。在人民解放军强大的军事、政治压力下,中共渭南县委派薛少农、王志忠回渭南,争取武纬率部起义,实现渭南县城和平解放。武纬表示愿意起义,并先后派人与中共方面谈判,接受了中共渭南县委令其维护县城秩序,开放渡口,保证过河人的安全等项要求。5月中旬,渭南县委又派出地下交通员刘景春进城,联系中共地下党员王恩太并通过他通知国民党渭南县警察局长高望重,让其保存实力,迎接中共人员进城,维护县城秩序,打通渡口,派人过河与县委联系。刘景春又上西原,通知中共阳郭地下区委首先挂牌宣布解放。高望重在城里接到消息,立即派人与中共渭南县委联系,县委即派人进城协助高望重维护县城秩序,保护铁路大桥、火车站及机车,筹备粮款。5月21日,武纬开放了渭河渡口,第二天又撤销渭河南岸警戒。23日、24日,中共渭南县委、县政府及中共渭南地委机关,在群众的沿街欢呼声中进驻渭南县城,渭南县和平解放!
图片由渭南市城建档案和规划展示馆提供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