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横刀立马,与韩天化在校场杀将起来,不出四个回合,便砍下对方的头颅。这出北宋年间的沙场往事,如今被还原在一块白色的幕布上。5月17日,在深圳文博会期间,来自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的95后青年孙赞现场给观众来了一段皮影戏。
今年文博会,孙赞受主办方邀请,带着家乡的皮影戏来到了深圳。年,华州区改县设区,华县成为历史。早在年5月,华县皮影戏被国家文化部列入首批《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出。华县皮影被认为是国内外皮影艺术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中华戏曲之父”和“世界皮影之父”。
爷孙两代人的传承
按下播放键,录音机里传出“碗碗腔”,这是陕西三大剧种之一,演奏时敲击一个小铜碗,声音悦耳动听、委婉悠长。孙赞右手拿着“狄青”,左手执“韩天化”,两个牛皮雕刻的小人儿随着音乐节奏厮杀起来。皮影戏里面的小人儿大多用兽皮雕刻制作而成,经久耐用。而人物可以通过换头、换使用的器具来更换形象。
孙赞在幕布背后,双手控制着手中的人物,上下翻飞,双方马上马下轮番作战。在他头顶的正前方悬着一盏灯,光束透过皮雕的人物,把阴影投射到幕布上,由于他整个身体置于灯光后面,从正前方只会看到皮影。
“以前农村没有电视、电影,人们就只能看皮影打发时间。”孙赞说,目前皮影戏的内容有本戏多、折子戏上千,其中本戏故事结构齐全,从头讲到尾需要三四个小时,而折子戏只是一个故事中的部分内容,有待下回分解。
在现场,孙赞一个人,一台录音机,就是一场戏。而传统的皮影戏演出,需要五个人搭配:前声、签手、上档、下档、后槽,分别负责主唱、控制皮影、拉二弦、拉板胡、敲铜碗和梆子等工作。
孙赞在演出中,是皮影戏中的签手,负责控制皮影,其余的工作交给了录音机。由于长期控制皮影,孙赞的手指关节已经变形,食指的关节处磨出一层老茧。
大学毕业后,孙赞开始专注练习皮影戏,而小时候看爷爷表演皮影戏,耳濡目染也早早地打下了学习皮影戏的底子。如今他接下爷爷的这门手艺活,肩负着皮影戏传承人的责任。“当地的老艺人也就20个左右,传承的压力很大,陕西省包括我在内就两个年轻人学习这门手艺。”孙赞说。
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
孙赞告诉南都记者,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华县老一辈的皮影艺人就开始远赴日本、德国、法国等地表演皮影戏,把皮影艺术传到了海内外。而在更早的时候,皮影戏和丝绸、茶叶、瓷器一样,沿着丝绸之路从西安出发去到了海外。
遥想两千多年前的“凿空之旅”,孙赞也想为皮影戏的传播做得更多。
作为传承人,他开起了抖音号,大约有多粉丝,不定期上传关于皮影戏的动态,利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