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平陆县,位于山西省最南端,地处秦、晋、豫交界处三角地带,北靠中条山与运城盆地相依,南临黄河与河南省三门峡市相望,东接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与河南省洛阳市、郑州市为邻,西与芮城县为邦。国土面积.5平方公里,东西长67.5公里,南北宽34.5公里。全县24万余人,南北有运三高速公路横穿,东西有沿河公路贯穿全县11个乡镇,交通便利,出行方便。
平陆县历史悠久,周朝,称虞国;春秋,为晋之大阳邑;战国,属魏。秦朝,为河东郡地。唐朝,天宝元年(),“太守李齐物开三门,石下得戟,大刃有‘平陆’篆字,因改(河北县)为平陆县”。
平陆高调,原名“丝弦戏”,俗称“山窝子戏”,早间在民间传唱,形成于清同治年间,起初流行于平陆县沙口、张峪一带,后渐扩展至夏县、芮城、临晋、运城及河南的陕县、灵宝和陕西的潼关、滑南等地,因其演奏时所用主奏乐器是四胡(四弦),故又称“四弦书”
早期的平陆高调由盲人及算命先生走村串乡,操四弦、击木鱼演唱,内容多系民间故事与历史传说,主要是在庙会、祭祀、民间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表演。
平陆高调属坐唱音乐,表演形式分为两类:一种是“单体”,指一师一徒的结合体;另一种是“群体”结构,由多人组成,不论何种形体,其名分或流派均以师承相沿袭。
曲目内容丰富,多取材于乡土民情、故事轶事,唱词结构分十字句、七字句、乱字句,押韵形式既能一韵到底,也可以有几种韵体交替进行。
音乐唱腔属板腔体,共计八种板式:慢板、慢二性板、紧二性、乱板、催板、流水、介板、数板,除此外,还有“二性异板”、“流板”等板式,但均不作为独立板式存在,仅以起板或转板而运用。
伴奏乐队由文武场构成,文场乐器有四胡、板胡、小低胡、三弦、二胡、笛子,武场乐器有木鱼、手锣、大小钹、拍板、马锣、梆子等。曲牌有[飞手]、[梳妆台]、[捻线]、[排宴]、[八板]、[二八板]。传统剧目有《怕婆娘》、《挣嫁妆》、《檀香女苦瓜》、《绕二姐吊孝》、《九子图》、《祝英台下山》、《刘秀讨饭》、《打幔帆》等四十余个。70年代又移植、创编了一些剧目,如《扁食记》、《杨八姐游春》、《张莲卖布》等等。
80年代初被成功搬上舞台。
平陆高调出现过很多有名气的艺人,有可追溯记载的传人8代:名气大的有胡师爷、张勋、张金魁、赵宽心、王学成等。70年代后选拔了一批有文化和音乐基础的男女青年去学习平陆高调,使平陆高调进一步得到发展。由于盲人靠“高调”谋生,所以在思想各方面都比较保守,对传承和发展造成很大障碍。
平陆高调集民间说唱与口头叙事作品为一体,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反映了人间的真善美,突出当地民性特点及传统美德的风貌,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研究意义。
平陆高调属于山西省特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期待进一步挖掘,传承和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