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板胡 >> 板胡发展 >> 正文 >> 正文

新疆唯一用汉语演唱的剧种新疆曲子

来源:板胡 时间:2023/2/13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新疆文化,而新疆曲子的历史演变、形成、发展,也体现出各民族文化互相吸收、借鉴的特征,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因此对新疆曲子的保护和扶植,对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新疆曲子剧俗称“新疆小曲子”,是由陕西曲子、青海平弦、兰州鼓子、西北民歌等流入新疆后,融合了新疆各民族的音乐艺术,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东疆的哈密、巴里坤,北疆的乌鲁木齐、昌吉州、伊犁地区、塔城地区和南疆的库尔勒、焉耆等地,是由新疆汉、回、锡伯等民族共同创建的地方戏剧剧种。

新疆曲子具体的形成年代,并没有具体的文字记载。根据老艺人的口口相传,清咸丰七年前后,甘肃、陕西、青海、宁夏等地曾向新疆移民,大批汉族和回族人民把道情、眉户等戏曲、曲艺形式带到了新疆,后来收到了新疆当地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戏曲剧种。新疆曲子戏早期以业余性质自乐班(又名“座台子”)的形式,在庙会或集市上演唱。20世纪30年代开始走上职业化道路,一些戏班开始以各种方式在地方演出,从而扩大了新疆曲子的影响。

在长期流传中,流入伊犁的一支,吸收了锡伯族的音乐舞蹈,成为了锡伯族的新疆曲子。开始了以汉语演唱的先河。

年,三区革命以后,新疆曲子产生了反应锡伯族生活的剧目,并采用了锡伯族语言演唱。

年成立了昌吉回族自治州新疆曲子剧团。它是新疆曲子的第一个国营专业剧团,为了区别于其他省市的曲子剧种,正式定名为“新疆曲子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疆曲子再放光彩。

年乌鲁木齐县文化馆创作和组织演出了《硬脖子县令》等剧目。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新疆曲子剧团也于年创作演出了现代戏《田头风波》、《辣姐儿》、《心事》等,同时在音乐唱腔等方面均有所创新。

新疆曲子的音乐唱腔属于联曲体。其音乐渊源原有“平(青海平弦)、赋(西宁赋子)、越(陕西曲子)、鼓(兰州鼓子)”之说。随着时代的推移,文化的嬗变,“赋调”渐与“平调”合流,“鼓子调”大部分也都归入“越调”。除上述“四大调”外,民歌俗曲也占相当比例。新疆曲子剧也吸收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早期新疆曲子剧的伴奏乐器中,弦乐主要用三弦、四胡、板胡。

新疆曲子是新疆的地方剧种,尚在形成、完善的过程中,虽然有角色行当,但不完备。特点是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其他行当次的。

新疆曲子剧角色行当的演变受到眉户、秦腔、兰州曲子戏等剧种的影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是在坐唱、走唱的基础上,逐步地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较为完善,至今发展为以“三小”为主的角色行当体制。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年5月20日,新疆曲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虽然新疆曲子剧没有京剧、豫剧那样成熟、大器;也没有川剧、龙江剧的变脸、耍手绢的绝活,但新疆曲子不能消亡。除了戏曲表演艺术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外,我们也应该为新疆曲子的发展壮大出一份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