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板胡 >> 板胡发展 >> 正文 >> 正文

白鹿原关中史诗,时代悲哀

来源:板胡 时间:2023/1/19
白癜风症状特点是什么 http://m.39.net/pf/a_4800901.html

“活着就要记住,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熬过去挣过去就会开始体验呼唤未来的生活,有一种对生活的无限热情和渴望。”

“秦山秦水锁秦关,秦人秦地叹秦川。”在秦岭和黄土高原的怀抱之中,有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平原,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调雨顺。南北宽百余公里,东西长余公里,号称八百里秦川。在这白鹿庇护的白鹿原上,世代居住着同根家族白、鹿两姓子孙。时代变迁,清朝覆灭,民国建立。带来的是剪辫子、放大脚和中华民国,还有漫天风雪中抗争纳粮过重的队伍。军阀混战、暴力征粮,白鹿原人将成熟的麦海付之一炬。当共产党的星火开始燎原,白鹿原也因白、鹿三代的恩恩怨怨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编自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陈忠实出生在西安东郊白鹿原下的蒋村,白鹿原的春夏秋冬、草木荣枯,陈忠实都再熟悉不过了。为了使创作更具真实性和历史性,陈忠实一边走访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从他们的记忆中去找寻家族历史记忆的残片。一边仔细查阅有关白鹿原的县志。最终通过四年的时间,带着对精神中“真”的追求写出儒家文化的精髓,并通过文本中人物的个性描写,来宣传中国文化的深刻价值,表达了自己的“寻根”理念。并揭示了传统文化下人之生存的悲剧性,让人不由得深思。

《白鹿原》是一部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影片。开场步入眼界的就是一大片麦海,从春天的农忙到夏雨的湿润,从秋天的收获到冬雪的白雾,关中大地上的农耕文明世世代代,延续不断。苍凉而辽阔的平原大地上,天与地仿佛连在一起,日暮的光洒在麦海上,宁静而空旷。

《尔雅·释亲》中曾谈到:“父之党为宗族”,在中国文化中,宗与族是相依赖而存在的。同宗者,必是同一血缘,共祭同一祖庙;同族者,必有共同所亲之祖、所敬之宗。《白鹿原》围绕白、鹿整个家族的兴衰展开故事叙述,通过耕织、祭祖、婚礼、拜祖宗、认干爹、治丧等外化了的宗族神圣传统和秩序,真实再现关中地区的宗法制度。影片中,婚姻礼俗着重展现,从鹿兆鹏的逃跑,年轻一代对婚姻包办就开始了抗争;再到黑娃将小娥领进门,反封建运动砸掉祠堂,这种以维系家族利益为目的婚姻制度开始破裂。而落后的丧葬习俗,生病不服药,而信鬼神,导致“一乡数里间,或无学舍,而淫祠遍村堡”,也反映了封建迷信的传统。

“古地秦腔,响遏行云,铿锵健壮。其声亮,其音壮,其势威武,其气刚阳。板胡锣鼓,石破天惊之音;提袖吼唱,无拘无束之姿。性情之腔,中华之腔。”影片中随处可见的秦腔也是颇具关中特色,秦腔又称乱弹,乱弹源于西秦腔,而梆子腔则来源于老秦腔(东路秦腔,同州梆子),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其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片中割麦工饭后闲余时间,大家伙儿热闹热闹;聊天中,随口一句调调;还有专门的戏剧班子,供有钱人娱乐休闲。

时代人性孕育时代产物,时代发展带动时代传统。在革命的浪潮下,随着白、鹿两大家族的支离破碎,人们对于“白鹿”的信仰也消失殆尽,悲的是时代,更是人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2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