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镇于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年、年又先后获得“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上海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还两度获得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殊荣,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
白鹤镇航拍(年摄)
白鹤镇建于唐代(年)的青龙镇一带。唐宋时期,青龙镇是江南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市政繁华、商贾云集、烟火万家,号称“小杭州”。据宋代诗人应熙等名家诗词描述:佛阁为天下之雄,龙舟为天下之盛,莺歌燕舞,琴声悠扬。到了近代,那悠悠丝竹声,浓浓水乡情,也令人陶醉、喜闻乐见。
丝竹是琴瑟萧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音乐美妙动听,盛行于长江以南地区,主要流传于江南一带广大乡村民间。它是中国的民族音乐,故称“江南丝竹”,又称“国乐”。20世纪初,白鹤已有新江村的“新记国乐社”。新江村地处白鹤镇的最北端,与昆山地区、嘉定地区交界。村民中很多年轻人学拉胡琴,学吹笛子作为工作之余的娱乐活动。后有村民黄志良发起,先后会同沈金宝、沈雪宝、曹正洪等九人发起成立“新记国乐社”。
年,白鹤又有一支丝竹队在西园村诞生,取名“天麒国乐社”。俗话说:讨饭胡琴一黄昏,说明丝竹易学难精。天麒国乐社的陆文环先生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一位精通各种丝竹乐器的多面手,而且诲人不倦,乐于施教。上世纪60年代初,他每天晚上花3个小时义务为刚成立的“春雷国乐社”16名20岁左右的小伙子手把手教拉胡琴、弹琵琶等。经过老琴师们的精心培育和热情传播,一批青年丝竹队,活跃在喜庆人家,倍受群众欢迎。白鹤丝竹常见的丝竹乐曲有“老快乐”、“混江龙”、“行街”、“慢三六”、“三六”等20余个。白鹤丝竹班子多,乐器全,最大的丝竹班多达20人。主要乐器有笙、笛、琵琶、二胡、三弦、中胡、扬琴、京胡、板胡、板、碰铃等。
行走演奏时,往往成双队列,两名笛手金龙彩头,两名笙手金塔彩头,两名二胡手彩蝶彩头,依此类推,美妙无比。尤其在欢送白鹤新兵入伍之际,白鹤三里长街,丝竹班打头阵,新兵居中,后面是家属等,浩浩荡荡、乐曲声声、色彩艳丽、引人入胜。合奏时乐手们神采飞扬,各个乐器声部富有个性特点,但又相得益彰,非常和谐;演奏手法上采用加花变奏,悦耳动听,反映出江南人勤劳朴实、细致含蓄、富有情感的性格特点;音乐风格清新活泼、细致秀雅,曲调优美流畅、柔和婉转。江南丝竹是白鹤人民喜爱的传统文化,镇内10余支丝竹队深受群众喜爱,他们每年为农家婚礼庆贺演奏不少于场次,已成了群众喜爱的座上宾。
白鹤人民公社沪剧团筹建于年,以原白鹤供销社文艺小分队为底班。年在原白鹤沪剧团乐队基础上,成立了“白鹤文化中心丝竹队”,并与年5月成立了江南丝竹协会白鹤丝竹总团。
白鹤文化中心丝竹队实力雄厚,名声远扬,参加过多次大型活动。如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组织交通法规宣传车队,白鹤丝竹代表青浦组成“丝竹彩车”,缓缓行驶在上海市区街道,吸引众人驻足欣赏、效果极佳。年“青浦县博物馆”陈云同志题匾揭幕仪式,丝竹班佩戴全副龙凤彩头应邀前来祝贺,气氛热烈,颇具民族特色。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摄制组专程来白鹤拍摄“白鹤文化中心丝竹队”的文艺活动。后又在《老百姓的故事》节目中,播放了“白鹤镇特色文化江南丝竹队”的演奏和表演情况。
沪剧是上海地方戏曲,很早就在白鹤地区流传和普及,而且还得到了蓬勃发展,深受当地人的欢迎和喜爱。年9月28日,白鹤镇接受上海沪剧院授予的“上海沪剧之镇”的光荣称号,并举行了揭牌仪式。
年1月,白鹤镇与上海沪剧院共建签约,推出“唱响新时代,白鹤沪剧启航”计划。该计划开展面向各年龄层次的沪剧培训;创设文艺“村村通”“戏曲直通车”等品牌项目,以文艺村村通品牌为传统的文艺“三下乡”活动注入新内涵;与上海沪剧院深化传统共建,培养锻造业务骨干,全面加强镇村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积极投身文化配送,送戏进校园、进社区、进村居,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非遗日活动、白鹤草莓节等重大节庆活动中丰富并不断扩大传统文化艺术群众基础。
资料:青浦档案
原标题:《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白鹤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