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板胡 >> 板胡发展 >> 正文 >> 正文

抗战年代的五台老三高

来源:板胡 时间:2022/9/29
北京市中科医院 http://www.jpm.cn/article-89116-1.html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离别三高已四十余载,回顾战争时期三高的成长过程,还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东冶镇政府

年秋,日本将要投降,但还占领白家庄、五台城、东冶镇,在环境还不安定的形势下,由李镇卿同志主办,樊育仁、檀风栖同志协助,在东峪口村恢复三高小,同东峪口小学合并,暂叫三完小。年春,三完小移在陡寺村,同陡寺村小学合并。

陡寺永安桥

年后半年,三完小和胡家庄完小合并,正式命名为五台县立第三高级小学校。校长先后由李镇卿、杨全明担任,教员是樊育仁(兼党支部书记)、胡中民、高生堂、韩可久、闫瑞荣、杨贞。年春,三高小又移在陈家庄村,校长由张哲夫、高生堂、刘裕如先后担任,教员是:韩可久、李华国、韩西亭、闫瑞荣、李俊业、李金竹、李雁生等。

这时的三高小是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全面内战爆发前恢复的、随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连续胜利和解放区的不断壮大,三高的教育事业也在蓬勃发展。年只设两个高小班(即一、二班)、一个补习班,学生80余人,到年发展为个班(即三、四、五、六、七、八、九班),学生增加到余人,突出的是在解放区冲破了旧社会封建束缚,过去绝大部男生,这时女学生也有30余人进入了学校,教师也由3增加到7人。

三高小继承了解放区革命教育的优良传统,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的需要出发,根据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革命战争服务的精神,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战争与生产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都列为各门课程的教学重点,即使在敌人不断干扰,环境还不安定的形势下,教学质量也在逐渐提高。

文化知识突出了政治思想教育。语文、算术、历史、地理等学科贯穿了思想教育,启发学生为革命而学,为人民利益而学的自觉性。政治课主要有解放区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国内外形势和任务,争取和平,反对内战,自卫战争的伟大胜利,土地改革的伟大成就,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等内容。引导学生加强共产主义思想修养,树立正确的革命人生观,发扬艰苦奋斗,英勇牺牲,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要求学生在革命道路上健康成长,一心一意为革命服务。进行这些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陡寺村落

教育的特点是采取民主的教育方式,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讲课方式上注意启发;学习方法上贯彻互相帮助、集体讨论的精神,体现了新的教育方向。学生除坚持正常的学习外,还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学校在陡寺村和陈家庄,都坚持一面学习,一面开荒耕地。

还经常听取区委所做的形势报告,参加重大节日和其他大会活动,接受社会教育。教育不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而且和实际工作相结合,不仅使学与用结合起来,而且对当时区里的各项工作也有所帮助。学校领导经常参与区委召开的会议,根据会议的要求,学校积极参与中心任务,配合区里完成宣传党的政策,书写张贴标语、布置会场,接待中央领导,维持秩序等任务。

教学生活中,发扬了抗大校风。当时的三高办学物质条件异常困难,不仅缺少良好的校舍,甚至连教学用具也一无所有,办公费、学杂费困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陡寺村的庙宇,东峪口、陈家庄居民的宿舍,当作了天然的课堂,没有桌椅板凳,师生就到炮台背回砖来垒。没有操场,就利用河滩,师生动手自己修。没有柴烧,师生一齐上山打,没有炭烧,师生一齐上窑背,体现了勤俭建校,“以工养学”的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生活集体化,行动战斗化,坚持了早出操、晚点名制度。师生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教学在一起,生产劳动在一起,把大唱革命歌曲贯穿于一切活动之中,活跃了文化生活,增强了学习气氛,密切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解放区每年四月四日为儿童节,六月六日为教师节,开展尊师爱生活动,师生之间形成同志式新型关系,使学校办得生气勃勃。

为适应形势的发,学校一面坚持学习文化,一面进行宣传工作。在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区委的布置,以农村阶级斗争、生活劳动和参军参战为主题,广泛开展了文娱宣传活动,自编自演,自我教育,宣传群众,鼓舞群众,为繁荣学校和农村文艺,积极发挥了作用。

土改运动

土改运动中,为进行阶级教育,激发学生和群众的革命斗志,学校编排了“逃难”、“白毛女”选段、“王贵与李香香”、“母夜叉”等剧目,巡回到十几个村庄演出,反映了农村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斗争,指出了农民争取解放的正确道路,提高了农民斗地主闹翻身的政治觉悟。

为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学校不断赴农村演出了“拥军”、“代耕”、“宝山参军”、“转变二流子”、“全家忙”、“拆被子”等小型歌剧,还独创了“打马鞭”(也马鞭舞),借用民间鼓板音乐,如“八板”、“西方藏”、“吊棒槌”、“鬼拉腿”、“大钉缸”、儿童舞、生产舞等曲调,采用“八葫”、“三环套”、“五梅花”等形式,边走边舞,边舞边唱,并以锣鼓、板胡、三弦和梅笛等乐器伴奏。演唱中有人物、有情节,生动活泼,深受群众欢迎。通过形象化的宣传,坚定了青年农民参军参战,努力生产,支援前线的决心。

年1月至11月,白家庄、五台城陆续解放。为庆祝这些地方的解放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校先后去陡寺村、陈家庄、白家庄、五台城、东冶镇等十多个地方,演出了欢庆解放和胜利的大型秧歌和马鞭舞,鼓舞了群众的胜利信念。

陈家庄

紧跟形势的发展,把学校办成培训干部的阵地。根据革命工作的需要,学校为社会培育了一批又一批革命人才。从年到年全校余名学生,绝大部分陆续输送到党政、军事、工交、财贸、文教、科技、卫生等各条战线上去,对解放区和建国后各项建设起了很大作用。其中涌现出地师级干部5人、县团级干部37人、科级干部44人,成为革命和建设工作的骨干力量。

建立了党团组织,加强了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从年到年先后培养和发展了党员30多人、团员40多人,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组织了学生会,学生会下设学习股、生活股、文娱股、生产股,每周开一次例会,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采取这些组织措施,保证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高生堂,作者广银沟人,系原山西省军区宣传处长)

广银沟村

高生堂,年出生,五台人陈家庄乡广银沟村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冀晋第二师范学校。曾任山西省军区宣传处副处长,太原市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山西省军转办副主任等职。后为山西省军区第三干休所离休干部。是山西省太原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顾问。

陡寺河岸

战争年代,在五台县陡寺村小学开展文化活动,独创了马鞭舞,参加全区文娱检阅,连续两年夺取第一、第二两面锦旗。这种形式推广到不少学校,获得领导和群众的好评。在五台县三高小除完成教学任务外,为配合和促进党的中心工作,多次带领学校宣传队深入农村进行宣传活动,受到区委和县委的表彰。

年9月出席了山西省第一届文代大会。~年在部队荣立三等功3次,会议嘉奖1次。年在省军区被评为五好干部,出席了山西省军区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省军区直属队党代表大会。为推动军转工作,组织和参与撰写典型事迹、先进经验和社论、评论等文章20多篇,发表于《解放军报》、《山西日报》和山西广播电台。年军委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五台县老三区教育史料汇编》

年离休后,担任党支部书记。先后被评为省军区先进老干部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被太原市聘为校外辅导员和顾问,山西省军区政治部和太原市教委授予荣誉顾问。为《冀晋二师校史》、《五台县老三区教育史料汇编》撰写回忆录,并参与编写了后一本书为《五台县当代人物志》组稿80余篇,质量较好,受到编辑部的好评。

编辑介绍:胡立成,笔名虹雨,山西省五台县人,医教世家之后。文化传媒人,品牌创意人,抗战红色文化传承人,乡土文化宣传人。北京市写作学会会员、国际摄影协会会员、文字友情新媒体总编、中国网特约编辑、《旅游作家》专栏作家、山西新闻网慢游山西专栏作者、国际摄影杂志记者等。曾多次在全国刊物上发表并获奖。文化主张:文化必须以实践为主,以博览群书,以体验生活,文化乃民族之精魂,文化乃祖国之瑰宝,文化乃世界之大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