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器乐的改革创新是20世纪以来主导民乐发展的核心任务与重大课题。它不仅关系到我国民族器乐表演的专业进步和水平提升,而且对民族音乐的当代传播与大众普及产生直接影响。在今日纷繁多元的音乐时代,如何从一件单纯的民族乐器入手,通过对创作和表演两方面的重构、再造,充分发挥其艺术潜能,塑造出全新的音声景观?这对于每位民乐专业人士都是一道极具风险挑战的难题。然而,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的一场板胡教学汇报音乐会,却让我们从一支优秀师生团队的室内乐表演中,看到民族器乐革新的实质成果和发展希望。
12月7日晚,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板胡教学汇报音乐会如期举行。音乐会由民乐系副主任、板胡专业导师胡瑜主持,亦有陈开、林柏村、李开睿、于洪飞、薛颢、李奥扬、王兆星等7位同学先后登台,将8首板胡室内乐新作呈现于观众面前。
板胡导师胡瑜主持音乐会胡瑜老师在开场致辞中提到,这场音乐会是对板胡室内乐重奏表演可能性与合作技术的有益探索。各位同学通过半年多的艰苦排练和精心打磨,希望让更多观众感受到板胡蕴含的潜力与重奏表演的新意。对于板胡这件拥有着独立特色与风格的拉弦乐器,青年师生秉持传统技艺,又在调音音色、器乐语言、重奏技术和创作观念方面开拓尝试,将民乐发展落实于道技相合的表演实践与学理探索之中。
音乐会首曲《唱支山歌给党听》是胡瑜老师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呈献的板胡重奏改编曲。此曲虽为观众耳熟能详,而以三把板胡合作演奏则有着别样的风格和挑战。因为,它并非由某件乐器担任主奏,而是将旋律接续分配给各个乐手,并以支声旋律错综陪衬。由于全曲追求“一把乐器”的融合效果,遂使声部进出、音色调配与和声处理变得相当细致巧妙,分中求合。三重奏《逐》乃是胡瑜创作的第一首板胡室内乐作品。他以复杂的节奏形态和急速进行表现现代生活的活跃与紧迫。这无形中也增加了乐手的演奏与配合难度。乐曲第一部分采用“无穷动”式的器乐风格,通过微小因素的积累延展,并由半音化的旋律片段穿插其中,产生同传统迥异的新语言。乐曲中部的拨弦段落于细微精细中给人深刻印象。抒情叹惋的旋律亦将板胡粗狂、坚实的音色尽皆抹去。急板的回归使乐曲再度活跃,直至末尾才重又觅得几分遐思与回忆。
板胡与扬琴二重奏《乱弹琴声》是作曲家王丹红对民族传统音调的模仿重塑。全曲以梆子腔的基本乐调作为基础,凸显板胡在传统语境中的艺术特性与用乐功能。乐曲的柔板段落采用典型的戏曲唱腔,却在音乐表情上朝向现代观感,亲切而光明。乐曲后半部分以炫技性表演为主,亦符合一静一动的传统作曲布局。《燕都·忘年》是民乐、作曲双专业学生李开睿为6把板胡而作的重奏曲。尽管该曲也采用京剧唱腔作为主导因素,可通篇演奏却凸显出引人入胜的新意与活力。为了获得全新音色,他将6把胡琴的调弦方式完全分离,从而形成基于律制差异的音响组合。可贵的是,这种声响却同京剧乐队所发出的综合音响多有神似之处,并将戏曲固有的凄凉与豪放堆叠铺展得错落有致、别具风韵。《随想曲》是胡瑜个人所作的第一首板胡与钢琴的独奏曲,以跌宕起伏的音调旋律抒发炽烈的乡土情怀。在这首具有传统曲风的作品中,板胡的音声特色与演奏技巧被有效发挥,反映出作者对这件乐器,乃至民族音乐的挚爱之情。
刘卓夫的《乘风》、敖翔的《尼木尔克的回响》,以及胡瑜的《东行》作为整场音乐会的最后三首乐曲,均是为板胡三重奏而作的最新曲目。《乘风》以近似流行音乐的旋律贯穿始终。简约而紧凑的伴奏音响带来春风得意的情调,而其中的颤音与拖腔更似对竹笛的模仿,空灵、婉转,甘美异常。《尼木尔克的回响》借鉴了彝族的月琴与口弦的传统旋律,并突出使用双音演奏技法,通过民族音调拓展板胡的表现空间。全曲以不协和和声与赋格式的声部写作增加了演奏挑战,亦推动了板胡重奏的学理深度。
板胡三重奏组演奏《东行》《东行》是胡瑜创作的一首三乐章的重奏作品,各个乐章的标题分别是“源”“流”“归”。作者希望藉此表达对中国民乐汲取传统,向东而行的发展心愿,亦是对板胡三重奏不同发展维度的有益探索。第一乐章以庄重的音调体现乐器之间的融合性,以及集体发声的力度与韧性。第二乐章以离散式的思维强调不同声部的交错与独立关系。音调亲切、典雅,带有典型的文人音乐特质。第三乐章则以板胡的传统乐调与技法为基础。山东戏曲、民歌的传统力量透过三把板胡尽皆爆发,让人顿生返家归乡欢喜雀跃之感。
民乐革新要从传统与现代的创作、表演与音声平衡中求发展,这是板胡专业师生通过此次汇报音乐会表达的最可贵的文化信息。它在大众久已固化的民乐观感中开辟出一方令人兴奋的新天地,切实感受到民族器乐自身蕴含的创新潜力和强大动能。这样富有才华和学理的革新之举,正从青年一代的专业创作与演奏中腾跃而起,让我们率先领略到民族器乐走向未来的坚实步伐和美好希望。
刘小龙/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628.html